理论园地

    江金权: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发布时间:2020-07-07 点击次数: 作者:江金权 来源:学习时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必修课、看家本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我们既要学习领会其基本内容、理论体系、实践要求,又要深刻把握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就贯穿于这一科学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谈谈认识。

    风雨不动、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感染人、吸引人,首先就在于其真理的力量,这个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分析当今中国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问题,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主要是“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其鲜明的思想标识和理论底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有人宣称“20世纪将以社会主义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还有人妄称社会主义中国将随着“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倒下。有的党员、干部也受到影响,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对社会主义信心不足。有一段时间,许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十分模糊,更不提“共产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澄清糊涂认识、批驳错误言行、回击各种质疑,旗帜鲜明地指出,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绝路、死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才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总书记倡导的“四个自信”,其背后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面对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攻击,面对国内外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怀疑和非议,总书记告诫我们,要保持政治定力,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政治灵魂和安身立命的根本。他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的政党。建设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首先要从理想信念做起。”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而理想信念就是初心的重要内容。他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他强调,提高干部素质第一位的任务是坚定理想信念,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根本途径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衡量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标准是“六个是否”,即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深刻把握熔铸其中的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真理的深刻理解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建立在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追求上,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我们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领悟力,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真正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让党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感染人、吸引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坚决拥护,就因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的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人民中成长起来的、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他对人民的深情告白和铿锵誓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讲话中提到最多的是人民群众,在基层调研中接触最多的也是人民群众,在决策部署中关注最多的还是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体现,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完全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的科学理论,是书写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科学理论,是接地气、有温度、得民心的科学理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真正使人民成为国家主人。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想问题、作决策、抓发展、办事情都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等。他强调,要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书记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反复强调,“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当成基层的“国家大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做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检验全面深化改革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发展全局,聚焦民生需求,完善制度安排,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最急最忧最盼的突出问题,推出一批又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推进一批又一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项目,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党全国之力根治贫困,每年都有1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民的绝对贫困即将成为历史,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这一时期成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最快的时期。在这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中,总书记强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武汉封城”“全国驰援”等强有力措施,挽救了几万患者的生命,充分表现出了总书记真挚而深厚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及时防范化解脱离群众危险,坚决同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他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他对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深恶痛绝,对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人决不手软。在谈到反腐败斗争时,总书记强调,必须铁腕惩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他指出,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党组)、纪委监委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从人民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着力整治扶贫、教育、医疗、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扫黑除恶”,有力推动了党中央惠民政策的落地见效。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自觉践行初心使命,以忠诚之心践行党的宗旨,以敬畏之心对待手中权力,以感恩之心履行为民之责,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感染人、吸引人,还因为它“接地气”“新鲜”,读起来“解渴”,用起来“好使”,行起来“有效”。其秘诀就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怎样做到实事求是?首先要把“事实”搞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个“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基础之上的。比如,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但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而这种不平衡又是一些地区、领域和乡村发展不充分造成的,这就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生活需求。正是基于对这个“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总书记得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科学结论,而这个结论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判断的基本依据。又比如,党的十八大之前一段时间,腐败高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复杂、管党治党宽松软,而许多人“温水煮青蛙”,见怪不怪,不知危险将至。正是基于对这个“事实”的准确判断,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再比如,总书记基于对我国经济“三期叠加”这个“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判断和重大举措。可以说,“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每一条,都是基于对“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得出的,无一例外。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实事”,就是依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包括“时”和“势”。实事求是就必然要求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果。这就是理论创新的逻辑。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实”,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重大结论,提出一系列战略举措,用一系列原创性的崭新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相统一推进理论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前提下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讲出符合时代和实践发展实际的“新话”,是继承与发展有机统一的典范。

    比如,总书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论断,把党的领导制度确定为我国根本领导制度,把我们对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理论上更加彻底,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健全。

    比如,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原理,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创造性提出了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进行伟大自我革命的“两个伟大革命”思想,宣示了我们党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比如,总书记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等。这些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创造,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篇章。

    比如,总书记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契相通之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方向。

    比如,总书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从全人类的宽广视角和战略高度思考审视世界历史的走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谋大同的博大胸怀和政治理想,为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掌握贯穿其中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既不脱离不断变化的实际,又不拘泥于既有观点,得出符合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的新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学到底、悟到位,才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思维品质、思想武器。

    “敢上刀山”、直面挑战的强烈历史担当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他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保持对党和人民的责任担当、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担当、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担当,不畏艰难不避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政治品格。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体现对党的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前有一段时间,党内腐败高发多发,反腐败形势严峻复杂,如果不采取霹雳手段进行整治,党确实存在失去民心、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在这样的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场伟大自我革命,从颁布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局起步,以钉钉子精神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持续正风肃纪,成功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被刹住的歪风邪气,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同时,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坚定决心、以中外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力度推进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不搞“刑不上大夫”、不容许出现“铁帽子王”,做到上不封顶、下不封底、有腐必反、除恶务尽,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有力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心军心民心为之大振。全面从严治党重塑了党内政治生态,使党得到了革命性锻造,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现在看来,如果当初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从严治党,今天党和国家是个什么样子,还真是不可想象。

    坚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体现对事业的责任担当。进入新时代,制约我国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显现。而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普惠式改革已经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临的都是深层次的、系统性的问题,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几年来推出了2000多项改革举措,打出了一套漂亮的改革“组合拳”,极大增强了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勇于打破现有利益格局,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排除各方面阻力,体现的是强烈的担当精神。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体现对人民和民族根本利益的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一段时间内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许多人把经济增长与良好生态环境对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扭转过去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竭泽而渔发展方式,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担当。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和平与动荡、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合作共赢与零和博弈的十字路口,“世界向何处去”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这一重大历史关头,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成为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总书记决定维护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进行坚决斗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体现了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担当。总书记倡导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全球治理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正确义利观等一系列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全新理念,采取的主动扩大开放、让更多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的积极举措,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展现了一位世界大国领袖的宽阔胸襟和历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一段话尤为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这里,总书记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担当跃然纸上。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掌握贯彻其中的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以总书记为榜样,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担当作为,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敢于发声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练就敢担当、善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领,切实当好敢于斗争的战士,不当爱惜羽毛的绅士。各级党组织也要增强担当意识,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勇于负责的干部负责,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要求,防范和化解不担当不作为风险,积极营造有利于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科学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真理伟力,还因为它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研究解决当代中国问题,蕴含着分析判断形势、研究谋划发展、有效推进工作的科学方法论。

    ——战略思维。总书记总是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把握事物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他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运用审大势、观大局、抓大事的宏大战略思维系统谋划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航船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从战略上看清形势、看准问题,好比登高望远而“一览众山小”,就能掌握战略制高点。比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牵住了夺取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牛鼻子”;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解决当今人类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而且占领了道义制高点。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强化战略思维,培养战略眼光,把握发展大势,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统筹兼顾做好工作。

    ——辩证思维。总书记注重一分为二看问题,正确分析矛盾,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善于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注重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社会治理方式,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把握问题的关联性、整体性,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实现系统优化、形成部门和政策合力。比如,系统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立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推进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顺应供给和需求关系的深刻变化,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科学把握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统揽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等各方面关系,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改革重点突破和系统集成、加强顶层设计与尊重基层首创相结合,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所有这些,都是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认识当代中国问题得出的科学结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指导意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按照总书记要求,树立辩证思维,做到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把握本质、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

    ——创新思维。这个问题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本质上是一致的。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坚持创新思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把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变革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领会深领悟透,坚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破除因循守旧、惯性思维,思想和行动都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脑袋还停留在过去,看问题、作决策、推工作还是老观念、老套路、老办法,不能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

    ——底线思维。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底线思维。他指出:“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几乎逢会必讲防范风险,提醒全党同志注重防范化解政治、经济、金融、国家主权、意识形态、网络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各领域重大风险。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从8个方面列举了16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重大风险,强调要一以贯之防范风险挑战,“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又对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强化风险意识、守住风险底线,保持对潜在风险的警惕性和紧迫感,主动出手,坚决驯服“灰犀牛”问题,全面防范“黑天鹅”事件,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些重要论述,都体现出了清醒的底线思维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各种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历史思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书记注重从历史、现实、未来的贯通中把握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联系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联系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史来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联系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来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表现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思维。曾有美国媒体对中西方领导人进行比较说:西方领导人只考虑眼前一两年,最长不过5年,而习近平的维度是50年、100年,甚至200年。确实如此,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着眼点都是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提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互不否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论断,体现的也是历史眼光、历史思维。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加强对党和国家历史的学习,善于用历史眼光、历史思维分析问题、谋划工作,“瞻前顾后”,避免重复历史错误,增强思维和工作的前瞻性。

    ——法治思维。总书记大力倡导并亲自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建设,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制度建设,充分体现强烈的法治思维。他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同时,大力推进组织制度、干部制度、纪检监察制度等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在推进国家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迈出了历史性步伐。这里体现的制度思维,也属于广义的法治思维。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素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强化制度思维,增强制度素养,提高坚持制度的定力、完善制度的能力、执行制度的效力、维护制度的合力。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好使”“管用”“有效”,就因为它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科学理论。要求领导干部崇尚实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比如,强调“谋事要实”。总书记指出,作出正确决策,有赖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不能刻舟求剑、闭门造车、异想天开,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听实话、摸实情,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确立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目标,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正确引导预期,不能提过高要求。在脱贫攻坚上,强调坚决防止层层加码、提不切实际的口号指标。

    比如,强调“创业要实”。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在经济工作方面,强调要推进高质量发展,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在干部选拔使用上,强调“四不唯”,即不唯国内生产总值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唯票取人、不唯分取人、不唯年龄取人。总书记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都是重要内容,并把2019年确定为“基层减负年”。今年以来,总书记又就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比如,强调突出问题导向。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全面深化改革也好,推进工作创新也好,都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善于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发现了问题,就要紧盯不放,不解决到位不罢休。问题导向就是效果导向。

    比如,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总书记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干事业不是做样子,不是做表面文章,抓任何工作都要有一种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领导干部要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现实,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环环相扣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反腐败斗争,步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之以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实施精准脱贫,等等,都贯穿着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钉钉子精神。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贯穿其中的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作风,坚持听实话、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实干求实绩,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