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近百年的历史证明,这个初心和使命一直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就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时代号角。
一
1944年6月至10月,陕甘宁边区接待了一个中外记者参观团,这是我们党自土地革命战争以来,继斯诺、史沫特莱等来访之后,在根据地接待的规模最大的中外记者参观团。当随团的美联社记者史坦因问毛泽东同志“你以什么权利在这里指导政府和军队”时,毛泽东同志答:“靠人民的信任,靠当前在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各级政府之下的八千六百万人民的信任。”
人民为什么如此信任共产党?因为他们从无数次的亲身经历中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真正地“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其中的土地革命,无疑是根据地人民最难以忘怀的一件事情。
中国曾长期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得以坚持和发展,主要就是因为党紧紧依靠农民,在农村建立了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深入开展了土地革命。
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土地革命很快在海陆丰、井冈山、闽西、赣南等根据地开展起来。不久,又拓展到赣东北、湘鄂西、鄂豫皖、湘鄂赣、琼崖、右江和陕甘等根据地。在这些地方,广大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取得了“他们唯一热望的土地所有权”。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这个事实,使农民迅速分清了国共两党和两个政权的优劣。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翻身,又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支持革命、投身革命的热情。仅湘鄂赣根据地,从1930年9月到1931年3月的半年间,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就达3万多人。在土地问题上经历了以减租减息为主要特点的抗日战争时期之后,不拘一格解决土地问题的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到来了。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五四指示”。1947年7—9月,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并实施,解放区的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的热潮。到1948年秋,解放区基本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1亿左右的农民从地主和旧式富农那里获得3.7亿亩土地。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中,参军的农民在华北有近百万,在山东有59万,在东北有160万。“得人心者,得新中国”,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实际上,早在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的窑洞里就说过:“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共产党人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坚持推行土地改革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江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二
历史行进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大地春潮涌动。这年11月,在借地唤起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启发下,安徽有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冲破旧体制的限制,自发地采取了包干到组和包产到户的做法。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18户农民的创造叫做“包干到户”,即“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个办法简便易行,最受农民欢迎。由于“双包责任制”的实行,许多生产队和农户实现了“一季翻身”“一年翻身”。但也有一些人对此或说三道四,或顾虑重重。在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鲜明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他对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对于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明确地说:“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这些地方将来会怎么样呢?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邓小平同志的表态,对于打破思想僵化、推动改革全面深入开展发挥了关键作用。随后,中央陆续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和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包产到户“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在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迅速增多起来,由1980年占全国生产队的50%上升到1982年6月的86.7%。正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做法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进而拉开了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序幕。
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又一次从农村开局。首先作出贡献和得到实惠的,依然是中国农民。而给他们带来这实惠的,除了自己的辛勤劳作,是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总结的一个思想:“我们的一切政策是否符合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就是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提出并践行这一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给农民群众以坚定的支持,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正是“双包”责任制的落实,使农民“集没有少赶,戏没有少看,粮没有少打,钱没有少得”。一个物质利益,一个自主权,有了这两条,8亿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成为发展生产的巨大力量。1988年与1978年相比,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创造的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1.8倍,平均每年增长10.9%;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增长65.1%,平均每年增长5.1%。这10年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大于从1949年到1978年的29年。后来,邓小平同志在对这段历程进行总结时说:“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中国共产党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
三
“永远的挂念”,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体现出来的。这行动不是三个五个,而是千个万个;这时间不是三年五年,而是连续近百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的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把这“翻身得解放”和“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紧紧连在一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奋斗,我国已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当前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为了实现这个标志性指标,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进行了新的奋斗,精准发力、苦干实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脱贫攻坚目标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今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
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
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摆脱了困境。
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也意味着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
为了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年的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深入分析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并就加强党的领导、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程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习近平总书记从初心和使命的高度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行动员,凸显了这场攻坚战的政治含量,给脱贫攻坚的决战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
土地和农民是打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一条捷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是帮助农民解决土地问题,使农民把“命根子”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人民才迅速认识并接受了中国共产党,进而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地跟着党闹革命,打出了一个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先是下放生产自主权,解决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进而稳定解决奔小康问题,使中国人民迅速认识并接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无反顾地跟党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干出了一个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人民共和国;进入新时代,党正在领导人民通过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这使中国人民进一步加深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识,从而更加信心满怀地跟党走上强国之路。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常存心中的一句古语,也是共产党人的共同心声。我们党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和维护转化而来的是人民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鼎力支持,对人民政权的倾心呵护;党有了长期执政的条件,又可以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没有政权可以夺取政权、有了政权能够巩固政权的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可以展望,不要多久,我们就将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果实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再奋斗30年,我们定会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骄人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还会为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而继续奋斗。这个过程没有终结,奋斗便不会停止。照亮这漫漫征程的,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而其核心要义便是:人民至上!
(作者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