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李伯谦: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03-06 点击次数: 作者:李伯谦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从社会复杂化到古国诞生;二是从古国向王国转化;三是从王国到帝国建立。

    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距今6000多年以前的社会是基本平等的。但从距今6000年前后开始,不平等现象陆续出现,这就是社会复杂化。社会复杂化表现为贫富开始分化,一个氏族部落中某些成员的权力开始凸显。为了占有资源,不同部落之间开始发生冲突和斗争等。从许多遗址呈现的面貌看,其社会发展阶段显然已进入社会复杂化高级阶段,也就是古国阶段。

    社会复杂化后,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向王国社会转化的呢?对于王国社会,我们已知的最早标本是距今5500年到4300年的浙江良渚遗址,其重要标志就是强制性权力高度集中和膨胀。从良渚文化开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个阶段都叫做王国阶段。当然,王国阶段还可以划分为几个小阶段。如果说良渚文化是王国阶段的第一个小阶段,夏、商两代则是第二个小阶段,进入西周便开始了第三个小阶段。此后,秦国崛起,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标志着从王国到帝国的转变。

    进入帝国阶段后,国土范围大大扩大了,民族文化融合的程度大大提升了,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自耕农耕作制代替了井田制,举荐和任免制代替了官僚世袭制,法律也不断规范化。这些都是帝国的特征。

    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能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带来许多有益启示。其一,在中国古代文明演进中,各个地方形成的模式并不一样,不同模式有不同前途。一种是突出神权的模式,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把创造的大量社会财富都贡献给神灵,社会就没法持续运转,所以盛极一时后就垮了;另一种是突出军权、王权的模式,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看似比较落后,但它们强调传宗接代,不会把创造的社会财富都贡献给神灵,所以能一直传承下来。其二,文明演进的道路不是一成不变的,中间可能发生改变。如良渚文化的前身叫崧泽文化,本来也是以军权、王权为主,但当它发展到良渚文化这个阶段时接受了崇尚神权的宗教观,结果越陷越深,最后就垮了。其三,文明演进的历程是不断实现民族文化融合、不断吸收异民族文化先进因素的历程。我们现在是56个民族,但文献记载古时万国,到周文王、周武王伐商时还有八百诸侯,即使秦帝国出现后周边还有很多不同民族。汉代及以后,以汉族为主导的民族文化融合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其四,重视血缘关系和祖先崇拜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从在青铜器上铸造铭文开始,尤其是商周时期,族徽和一些铭文末尾常见“子子孙孙永宝用”字样的现象,是当时重视血缘关系和祖先崇拜的明证,而这正是中原地区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五,在中国古代文明演进过程中,共同的信仰和文字体系是维护统一的重要纽带。共同的信仰,是指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祖先崇拜;共同的文字体系,是指从甲骨文到籀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的文字体系。其六,中囯古代文明演进的过程,也是阶级形成以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不断斗争、妥协、再斗争的过程。国家要把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不使其达到两败俱伤、俱亡的程度。其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保证大型工程兴建和国家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其过度运用也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和创造性,需要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其八,“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及在其指导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等关系的实践,是中华文明发展比较顺利的重要保证。这些理念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这些启示尽管是从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中得出的,但对今天的社会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