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0 南方日报 段华明
改革能不能取得成效,已经不单单取决于经济本身,不单单取决于经济体制本身,它已经使改革成为一个全面建设新体制的创新时期、创新工程。
站在今天来看,我国的改革特征可以分为三个制约与攻坚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突破期。其主要任务是解决经济体制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影响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为改革的深化,为开放的扩大开辟路径,确定目标。这是打破坚冰、推进改革、逐步除旧的阶段。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原有意识形态与改革主张发生尖锐冲突,突出地表现为姓“社”姓“资”的矛盾。改革者面临的攻坚制约是,既要如汪洋书记所言“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而推进改革,又要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连续性,就是改革必须表明社会主义方向(诸如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又要保持大局基本稳定;既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又不能为以后的改革制造障碍。不过这个阶段的改革尽管推进难度相当大,但是容易见效,改革的主张可以得到普遍的赞同,广大群众可以从改革的措施中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体会到改革的实际效果。这个阶段应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7年十五大以前。
第二阶段是结构转型期。主要是解决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十五大至今都属于这个时期。结构转型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新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优化结构、构筑框架、逐步布新的阶段,主要制约是随着改革深化所带来的各方面利益博弈。就整个改革来说,利益矛盾最尖锐是这个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这是改革取得较大效果的阶段,也是社会阶层激烈分化的阶段,整个社会结构分化为若干个阶层,这些阶层都有了自己特殊的利益和获得这种特殊利益的特殊渠道,产生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要求。这个阶段深化改革的关键,是汪洋书记所言“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约”,合理协调利益矛盾。
这一阶段的改革在社会舆论方面面临的挑战:一是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会使一部分低收入的困难群体诱发对旧体制的眷恋情绪,怀旧、今不如昔。其危险性在于,这种情绪一旦蔓延开来,很可能同由于改革深化和不断取得成效而沉寂下来的极“左”思潮相结合,成为影响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一些抱有极“左”主张的人,打着维护社会公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号,改头换面地贩卖“左”的一套,使改革的舆论环境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势。二是各阶层的代表不可避免地会提出阶层利益的理论表达,使改革者作出决策的舆论环境趋于复杂,影响到决策,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协调之外,额外地增加了思想理论层面的协调负担。过去往往一锤定音,今天是多种声音的表达和平衡。三是由于改革处在攻坚阶段,旧体制遗留下来的矛盾、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深层次矛盾交织在一起,情况相当复杂,改革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性非常明显。不像改革初期那样一项改革措施就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改革的成本增大,使得改革难以一时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就容易使激进思潮应运而生,总感到现行的改革措施不过瘾。综观历史上的改革,所谓激进派和保守派之争,大体上发生在这一阶段。四是这个阶段经济的开放度达到很高程度,思想文化方面的碰撞十分激烈,特别是国外的一些思潮传了进来,对改革目标的选择、改革措施的确定、改革的实际进程都会产生影响。操作不当,就会出现全盘西化,或者极端狭隘民族主义。
所以,结构转型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能不能取得成效,已经不单单取决于经济本身,不单单取决于经济体制本身,它已经使改革成为一个全面建设新体制的创新时期、创新工程。整个改革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能不能协调、稳定地度过这个时期。这个阶段最大的危险在于,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会出现社会失调。由于利益矛盾十分尖锐,非常复杂,尽管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一旦出现社会失调,对执政党来说,那是严峻考验。
第三阶段是体制完善期。如果协调、稳定地度过了结构转型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建设,道德素质的提高,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将是完善新体制。这个阶段是深化完善、全面建设、体制定型的时期,各种社会力量得到有效整合,利益矛盾得到有效协调,中等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整个社会在收入分配方面,也就是改革的成果分配方面有差距,但差距不大,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处理得比较得当。一旦完成了这个任务,就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保障,国家就会真正腾飞。我国预期在2020年左右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那时才能进入这个阶段。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