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路径

    发布时间:2010-07-09 点击次数:
                                                             陈学明   《人民日报》 (2010年07月09日07版)
     
            我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30多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术界在不断深化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自觉地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服务,进而为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服务,为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基于这一认识,学者们在深入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人学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基础上,注重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把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而与认识和解决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近20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发展最迅速的一个流派。我国学术界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围绕“马克思究竟有没有生态理论和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并及时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挖掘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三部著作的研究上。我国许多学者也顺着这一思路,主要从这三部著作中挖掘马克思的生态观,如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劳动异化与自然异化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关于人如何建立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关系的思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新陈代谢”的阐述,等等。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在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始终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现实意义的阐述,深入剖析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性质,探讨摆脱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思路。
     
      把研究现代性批判理论与阐释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进而与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说到底是一种批判理论,即从各个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对现代性展开批判。可以说,对现代性的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条主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这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人们充分享受了现代性所带来的富足与便利;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现代性所带来的种种危机和挑战。从哲学意义上说,当今中国正面临着一个如何对待现代性的问题。正确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认识不够清楚。我国一些研究者通过辨析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之间的异同,逐步弄清了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的内容与实质。在这个基础上,学者们对如何正确面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负面问题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我们既不能对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熟视无睹,也不能把所出现的问题归罪于现代性本身,而应把对现代性负面效应的揭示变成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把研究人学与把握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而与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有机结合起来
     
      由卢卡奇所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一直围绕着人的问题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利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人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关于马克思的人的理论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认识。我们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后,我国学者又顺理成章地把对人学的研究与对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研究融合在一起。一些学者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引来认识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核心,认为对其深远意义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而应更加深入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上来。应当说,如果不深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特别是不结合这一研究深刻把握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不可能提出这一富有新意的见解的。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