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23日 人民日报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认识问题。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个重大课题,对于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模糊认识和错误理解,批驳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诘难和攻击,是准确把握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头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指导作用,必须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先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继承前人,又有创新发展,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主义能够指引我们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表明,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行,不发展马克思主义、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指导实践也不行。强调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根本指导作用。
正确应对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干扰,必须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从国际看,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日益加强。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加紧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对马克思主义发动各种攻击。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西化”和“分化”的重点。从国内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现,社会意识呈现多样化态势,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交织,有益的文化与腐朽的文化同时并存,而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又与国际“西化”、“分化”势力遥相呼应,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干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和交锋。当前,这种交锋在我国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问题上: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不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这五个问题,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向道路、领导核心、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等,是关系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抱着敌视态度,企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也有的人声称并不反对马克思主义,但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众多学说中的一种,因此主张放弃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有错误认识,而且对指导思想的理解也存在问题。指导思想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与灵魂,对于巩固和完善社会制度、保障和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不论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也不管一国经济结构和社会思想多么复杂多样,都必须有一个根本指导思想,这个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当今西方发达国家虽然社会思潮五花八门,但以个人主义、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却始终是占统治地位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政治上实行人民当家作主,这就决定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坚持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即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
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近年来,有人宣称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正统,搞民主社会主义可以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难题。这显然是不对的。民主社会主义曾经同马克思主义有过某些联系,但它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崇尚多党制,强调不变更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只是资本主义的改良形态。民主社会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并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比如,它所实行的“高税收、高福利”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但也导致了效率低下,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因此,它根本不适合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不可能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注意:有的人认为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严重问题,因而借“反思改革”之名,否定我们所走的道路。应该看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但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来解决。如果走回头路,就意味着回到封闭僵化、回到停滞落后,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坚持我们党的领导地位。有人说我们党的领导是“一党专制”,提出要搞西方多党制,实行所谓的“轮流执政”。必须看到,西方多党制是在西方国家政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斗争在政治上的反映。这些利益集团为了能够上台执政,经常相互倾轧、争权夺利,因而这种制度既不能实现所谓的“充分地体现民意”,也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政局与社会稳定。我国则与之不同,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我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广大人民的共同选择。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如果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照抄照搬西方多党制,必将使中国重新陷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悲惨境地。
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人认为,只有在实行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能搞市场经济,只有私有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一些西方国家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实行了私有化。然而,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特别是最近这场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证明,私有化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而很可能导致“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少数西方国家”。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果没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早晚有一天会被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就要受到威胁。也有人认为,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动摇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应该实行单一公有制。这种观点也是不对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开展平等竞争,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在基本经济制度问题上既不能搞私有化,也不能搞单一公有制。
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人认为,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是“普世价值”,中国也要与其“接轨”。这种观点是有害的。所谓民主、自由、人权,是社会经济关系反映到人们头脑里的观念,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实现途径。这些人谈论所谓“普世价值”,实际上是要把西方的价值观念强加到中国头上,让中国走西方的路。这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我国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利于保障各个阶层和不同群体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有利于充分体现各方面意见、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好这些制度,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必须坚持几条重要原则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必须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坚持一些基本原则。
坚持坚定信念。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遭到严重挫折,马克思主义也受到大肆攻击。在历史剧变面前,一些人幸灾乐祸,一些人丧失信心。面对这种复杂情况,邓小平同志坚定地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2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同志这一论述的正确性,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而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天,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我们更应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
坚持与时俱进。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即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具体论断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看起来好像很“坚持”,实际上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这种态度不仅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而只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会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危害。在这方面,我们有过非常惨痛的教训。另一种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即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拘泥于具体词句,而是要掌握基本原理,并把它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我们应当采取后一种态度,自觉做到“三个解放出来”和“四个分清”: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坚持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始终保持勃勃生机。
坚持实践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区分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之所以是错误的,归根到底是由于它们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中是行不通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起到根本指导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我们应始终以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把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理论武装。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工作就要跟进一步。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工作,坚持用科学理论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用科学理论统一认识、凝聚力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真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执笔:季 明 孙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