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辑说明

    发布时间:2010-01-11 点击次数:
                                                    2010年01月07日    人民日报     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旨在为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译文更准确、资料更翔实的基础文本。为了编辑这部文集,经中共中央批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点著作译文审核和修订课题组,由中央编译局组织实施。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为十卷,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期写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文集的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法学、史学、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所收的著作按编年和重要专著单独设卷相结合的方式编排:第一卷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3年至1848年期间的著作;第二卷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至1859年期间的著作;第三卷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64年至1883年期间的著作;第四卷收入恩格斯在1884年至1895年期间的著作;第五、六、七卷为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二、三卷;第八卷为《资本论》手稿选编;第九卷收入恩格斯的两部专著《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第十卷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选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所收著作的译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和第二版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为了保证译文的准确性,课题组根据最权威、最可靠的外文版本对全部译文重新作了审核和修订。校订所依据的外文版本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柏林)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莫斯科、伦敦、纽约)。部分文献还参照了国外有关机构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手稿编辑出版的专题文集和单行本。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各卷均附有注释、人名索引、文献索引和名目索引,第十卷还附有《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大事年表》。课题组对原有的各类资料作了审核和修订,力求资料更翔实、考证更严谨。在注释部分,重新编写了全部著作的题注,增加了对各篇著作主要理论观点的介绍,以便读者把握这些著作的要义。在对各篇著作的写作和出版流传情况的介绍中,增加了对重要著作中译本出版情况的介绍,以便读者了解和研究这些著作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第一卷说明
     
      第一卷选收马克思和恩格斯1843—1848年的著作,系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
     
      本卷开篇部分选收的三篇文章,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论述了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同时首次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局限性和虚伪性,强调消灭私有制并对社会进行革命改造是实现人的解放的途径。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评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和影响,分析和批判了它的主要范畴,强调只有消灭私有制、全面变革现存的社会关系,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批判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学观点、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观点。他用异化劳动的理论批判资本主义,指出工人阶级必须采取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打碎私有制的桎梏,使本阶级和整个社会获得解放。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思想,指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的物质生产而不是自我意识,论证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阐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瓦解的历史趋势,强调无产阶级必须而且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惨遭剥削和压迫的情景及其社会根源,指出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必然会促使他们奋起抗争,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他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强调哲学家们过去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理论,阐明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建设新社会的任务。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对抗性必然导致阶级斗争尖锐化,资本主义终将为一个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新社会所代替,而工人阶级就是实现这一历史性变革的伟大革命阶级。
     
      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历史的发展决定了无产阶级必将完成埋葬资本主义和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使命。
     
      本卷还选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其他一些重要论著和演说。
     
      第二卷说明
     
      第二卷选收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1859年的著作以及他们后来为一些著作写的序言。
     
      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的历史规律;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批判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它们的界限。《宣言》的七篇序言阐明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强调《宣言》所阐述的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是马克思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经验的重要著作,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和策略并第一次使用了“无产阶级专政”概念;阐明了“劳动权”的科学内涵,强调劳动权就是使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支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总结了德国1848年革命的经验,强调必须建立独立的工人政党并坚持无产阶级独立的革命策略;无产阶级要不断革命,直到彻底消灭有产阶级的统治。
     
      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是总结德国革命经验的一部重要史学著作,将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同德国1848年革命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了两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恩格斯的《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条件与前景》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证明新的军事科学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
     
      恩格斯的《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对德国1848年革命作了全面总结,论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原则。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经验、评述波拿巴政变的重要著作,揭示了历史运动的规律,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思想,论述了工农联盟的思想。
     
      马克思的《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扼要地阐述了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马克思的《法国的动产信用公司》第一次评述了股份公司的作用和影响。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恩格斯的书评《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阐述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伟大贡献,阐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辩证统一。
     
      在论中国的一组文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了列强对华战争的侵略本质,指出封建专制压迫和列强侵略是引起中国革命的原因,中国革命必将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在论印度的两篇文章中,马克思揭露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本质和罪恶行径。
     
      第三卷说明
     
      第三卷选收马克思和恩格斯1864—1883年的著作,以及他们后来为一些著作写的序言和导言。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是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纲领性文件,阐明了协会成立的目的和意义,规定了协会的原则、目标、手段和机构。
     
      马克思的《工资、价格和利润》和恩格斯的《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为〈民主周报〉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
     
      《法兰西内战》是全面总结巴黎公社的战斗历程和历史经验,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文献。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强调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建立自己的政权机构来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同时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民主措施。
     
      在《论蒲鲁东(给约·巴·施韦泽的信)》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的哲学思想、经济学观点和社会改良方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要观点。在《论住宅问题》中,恩格斯批判了蒲鲁东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提出的种种“救世计划”,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作了深刻论述,强调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政治行动,必须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达到废除阶级并和阶级一起废除国家的过渡。
     
      马克思的《总委员会关于继承权的报告》、《政治冷淡主义》、《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和恩格斯的《致国际工人协会西班牙联合会委员会》、《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论权威》等著作,批判了巴枯宁派主张无产阶级放弃政治斗争、立即废除国家、否定一切权威和把废除继承权作为社会革命的起点的错误观点,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继承权、权威、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等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马克思的《论土地国有化》阐述了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土地问题的观点。
     
      恩格斯的《流亡者文献》通过对波兰、法国和俄国的革命运动的分析和对巴黎公社经验的回顾,论述了欧洲革命的前景,阐释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和《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中分析了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和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前景,同时阐述了研究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
     
      《哥达纲领批判》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批判了德国工人党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主义观点,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区分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在《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德国工人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潮,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著作中,恩格斯概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创立过程以及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并科学地预言了未来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马克思应法国工人党的请求起草的《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草案)》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目标。
     
      在《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中,恩格斯批判了基督教历史研究领域中的唯心主义观点,阐明了唯物主义者对待宗教的态度。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述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和毕生革命活动,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的伟大一生。
     
      第四卷说明
     
      第四卷选收恩格斯1884—1895年的著作,以及他为一些著作写的序言、导言和跋。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用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揭示了原始社会制度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分析了国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本质特征,指出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共产主义的胜利而消亡。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说明了它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详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和本质区别,深刻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领域中引起革命变革的实质和意义,全面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在《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关于普鲁士农民的历史》、《〈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等著作中,恩格斯结合这一时期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了经济、政治、历史、民族、宗教等问题,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重要理论观点。
     
      在《马克思和〈新莱茵报〉》、《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纪念巴黎公社十五周年》、《美国工人运动》、《保护关税制度和自由贸易》、《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未来的意大利革命和社会党》、《法德农民问题》等著作中,恩格斯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纲领、战略和策略。
     
      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序言和《国际社会主义和意大利社会主义》中恩格斯批判了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的机会主义观点并揭露了机会主义的实质。
     
      在《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德国的社会主义》和《答可尊敬的乔万尼·博维奥》中,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新变化和社会主义运动新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无产阶级新的斗争策略。
     
      在《波克罕〈纪念1806—1807年德意志极端爱国主义者〉一书引言》、《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中,恩格斯阐述了一些有关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
     
      恩格斯在1893年5月11日对法国《费加罗报》记者的谈话中,强调了社会主义者是不断发展论者的观点。
     
      第五卷说明
     
      第五卷是《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直接生产过程中包含的各方面的关系。
     
      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中论述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马克思在建立《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时,使用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
     
      马克思在第一篇中研究了商品和货币,他从分析商品开始,阐明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各种矛盾的萌芽。马克思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发展的最初表现形式。马克思还详细论述了货币的各种职能,批判了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在第二篇至第六篇中论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工资等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直接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马克思论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是货币转化为资本,这种转化的决定性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特殊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第七篇中论述了资本的积累过程,阐明了资本是怎样从剩余价值中产生的,揭示了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他考察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他认为,从生产的不断循环中,可以看清可变资本不是资本家自己的预付,而是工人在以前的生产周期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管最初来源如何,经过若干再生产循环之后都会成为被逐年占有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同时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再生产,再生产过程一方面生产出物质财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另一方面生产出除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他们注定要受雇于资本家。马克思列举了产业后备军的各种存在形式,指出产业后备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也是这种生产方式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在本篇最后考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用铁的事实证明,历史上劳动者被剥夺生产资料的过程决不是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史册的过程。马克思根据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第六卷说明
     
      第六卷为《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在第一篇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他阐述了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1)资本家作为买者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2)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 (3)资本家回到市场上出售生产出来的商品。在这里,资本依次从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形成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马克思分别分析了资本的三种循环,即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他从分析资本循环中得出重要的结论:第一,一切循环的共同点是价值增殖,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动机;第二,只有在三个循环的统一中,才能实现总过程的连续性。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对抗性质和无政府状态,这种连续性不断遭到破坏。
     
      在第二篇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周转,即单个资本的周而复始、不断往复的循环过程。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也就是使预付资本得到增殖,因此,要分析资本周转就必须分析预付资本的周转;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周转速度,在付出同样多的预付资本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带来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按预付资本价值转移的不同方式,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种形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马克思还指出:固定资本的寿命,固定资本的周期更新构成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在第三篇中马克思研究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这一篇在第二卷中占有中心地位。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既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也包括资本周转或循环。它要求投入生产的货币最终回到它们的起点。马克思指出,再生产有两种情况:或者是再生产按原有的规模进行,或者是发生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积累。前者是简单再生产,后者是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构成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考察简单再生产的一般要素时,马克思得出结论:在每一场合,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因此,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下降必然导致生产下降,周期性的危机必然使生产规模缩减。
     
      马克思在批判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了关于再生产的重要结论。他把社会总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为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为消费资料的生产;马克思考察了两大部类的关系,指出,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中每一部类的年总产品的价值由消耗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组成;第一部类供给第二部类以生产资料并满足自己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第二部类供给第一部类以生活资料并满足自己对生活资料的需要。马克思分析了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实现的可能性和条件,指出简单再生产的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因此,马克思认为,从简单再生产过渡到扩大再生产,要求第一部类的生产即生产资料的生产优先增长。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分析表明,社会总产品是否能顺利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各生产部门是否按客观的比例进行生产和交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是在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实现的。
     
      第七卷说明
     
      第七卷是《资本论》理论部分的终结卷,主要揭示和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各种具体形式。
     
      第一篇主要分析了剩余价值到利润、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存在秘密。
     
      第二篇主要考察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资本论》前两卷假定商品按价值出售,但在现实中,等量资本不论其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如何,都得到等量利润。这似乎与价值规律相矛盾,是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破产的难题之一。马克思破解了这一难题。
     
      第三篇主要阐明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及其内在矛盾。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在矛盾的展开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只是同物质生产条件的一定发展时期相适应的、历史的、暂时的生产方式。
     
      第四篇主要探讨了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向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的转化,阐明了商业资本的由来及其特征,并阐述了货币经营资本的形成和职能,并考察了商人资本的历史。
     
      第五篇主要研究了货币资本到生息资本的转化以及相关问题。职能资本家借入资本取得这种使用价值后从事经营,经过一定期限向贷出者还本付息。生息资本的发展导致银行和信用体系这些具体形式的产生。信用体系又进一步导致股份资本的形成以及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流通,除现实资本的运动外,又出现虚拟资本的运动。由于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的出现,资本取得了联合起来的社会资本的形式,资本的职能和资本的所有权分离开来,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自身范围内的扬弃,是向更高生产方式的过渡点。不过,这一切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围内。
     
      第六篇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地租,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地租的表现形式,指出资本主义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产生于土地经营的垄断,来自土地等级、地理位置和连续投资的生产率的差异,其源泉是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产生于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来自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构成,其源泉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第七篇主要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收入及其来源。这一篇是《资本论》三卷的总结,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揭露。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各种收入归结为三位一体的公式: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马克思揭开了这一公式所掩盖的秘密,指出上述各种收入原本都来源于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强调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性质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与上述三种收入形式相对应,存在着三个社会阶级即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将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瓦解。
     
      第八卷说明
     
      第八卷为《资本论》手稿选编,节选了马克思的三部经济学手稿,即1857—1858年手稿、1861—1863年手稿、1863—1865年手稿的重要内容,作为对《资本论》的理论观点的补充和阐发。
     
      本卷从1857—1858年手稿中摘选13个片断,并全文收入附在这部手稿中的《导言》。马克思在《导言》中详细地论述了他所从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马克思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创立了自己构建经济学体系的逻辑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还阐发了关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文学艺术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在本卷摘选的1857—1858年手稿的13个片断中,马克思论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三种社会形式,考察了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所有制形式,剖析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本质和矛盾,评述了机器体系的发展及其应用的重大意义,阐明了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力,还预测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
     
      本卷从1861—1863年手稿中摘选了4个片断。在论述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片断中,马克思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是指和资本相交换并为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灭亡后,当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自己消费的价值而有余额时,这种劳动就是真正的生产劳动。在论述危机问题的片断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作了系统的阐述,揭示了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存在的危机可能性怎样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成为现实的过程。在论述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的片断中,马克思详细分析了机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它对社会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指出科学的应用、机器的发明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从而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改变,最终会引起工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在论述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和实际上的从属的片断中,马克思具体论述了未来社会中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问题。
     
      本卷从1863—1865年手稿中选收了起初为《资本论》第一卷而写但后来未收入的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在这一章中,马克思论述了作为资本产物的商品和作为资本前提的商品相比所具有的许多新的特点,指出作为资本产物的商品量是资本的转化形式,这个商品量的价值能否实现是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否实现的条件。本卷还摘录了未收入《资本论》第二卷的第二册第 I稿中论述流通和再生产问题的片断。在这里,马克思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可变因素”,分析了再生产过程中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互相影响和互为前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理论是对再生产理论的重要补充。
     
      第九卷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收入恩格斯1876—1878年写的《反杜林论》,并节选恩格斯1873—1882年写的《自然辩证法》。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为批判欧根·杜林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领域宣扬的错误观点而写的一部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了系统阐述。
     
      在《引论》中,恩格斯阐明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形成过程以及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指出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在《哲学》编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科学阐明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基础。他还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平等观和自由观。
     
      在《政治经济学》编中,恩格斯系统阐明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特别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暴力论,阐述了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社会主义》编中,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根据对这一矛盾的分析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他科学地预言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问题的重要著作。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由论文、札记和片断组成。
     
      在本卷节选的部分中,恩格斯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重要成就;批判了自然研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论述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自然科学家掌握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自然研究中的认识论和辩证逻辑问题。他还对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了科学论证,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精辟论述。
     
      第十卷说明
     
      第十卷为书信选编,按时间顺序收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年至1895年期间写的280封重要书信。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探索、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世界观的书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些书信中批判了唯心史观,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思想,揭示了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历史规律;通过对1848—1849年欧洲革命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阐述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恩格斯晚年批判了把唯物史观片面化、庸俗化的观点,强调历史进程表现为社会生活各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其中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到底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但是国家、法、意识形态等因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历史进程产生反作用,影响历史斗争的进程和形式。
     
      结合革命斗争实践、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书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共产主义者同盟、国际工人协会、巴黎公社、欧美各国工人政党斗争实践的书信中,密切关注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实际进程,宣传并捍卫关于无产阶级运动的斗争目的和斗争形式、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地位的根本原则,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帮助各国无产阶级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制定革命的行动纲领;同时,他们历来重视革命策略问题,善于把革命原则和革命策略结合起来,主张在始终坚持革命立场的同时,灵活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实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一切阶级统治的目的。
     
      围绕《资本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重要著作的创作进行理论探讨的书信。这些书信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切磋探讨,也包括他们对有关著作结构和阐述方法的构思和解释,对某些具体问题和观点的阐发和补充。从这些书信中可以看出一些重要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用实践和发展的观点对待科学理论、看待社会现实的书信。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不顾实际情况把他们的理论照搬照抄的错误做法,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发展着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他们强调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认识未来的社会发展,反对凭主观愿望和想象预先作出虚构。
     
      研究欧洲和亚洲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探讨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的书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些书信中分析了有关国家(包括中国)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条件,揭露了资本主义扩张给这些国家造成的灾难,探讨了这些国家发生社会变革的途径和前景,阐述了民族解放斗争对于国际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意义,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
     
      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视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的书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些书信中广泛涉猎各个科学领域,对诸如科技、军事、文艺、语言、民族史等方面的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精辟见解。
     
      此外,本卷还适当收录了一些生动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以及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