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9日 人民日报 杨光祖
当前中国文学发展迅速,也良莠不齐,需要优秀的文学批评进行评析甄别。可在现实中,不少文学批评没有很好地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一些批评家也普遍缺乏讲真话和批判的精神,似乎只会说好话。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真正的批评家倒好像是在无事生非了。文学批评缺乏独立品格,导致了当下文学评价的迷茫与紊乱。
在目前的中国文坛、学界,学者、评论家往往囿于各种主观因素或外部压力,不敢或不愿说真话。当代文学批评经常针对的是当代的作家及其作品,所以对批评家来说,就有了许多外在的压力或诱惑。批评家在评价一部作品时,往往会涉及到作家个人的影响、地位、脸面、感情,对作品的批评经常被作家认为是对他们人格的否定,甚至还会招来官司之灾。一些优秀的作家也承认批评的任务就是去伪存真,奖优戒劣,但当批评落到自己身上,还是难以承受,甚至对自己作品的独到分析,有时都无法接受。作家无法理解他们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也仅是众多批评中的一种、并没有特殊的权威性这一文学批评的基本常识。这些对文学批评的误解对一些批评家构成了难以摆脱的压力。
但是压力并不是批评家逃避责任的理由。明代书法家王铎说:“文要胆。文无胆,动即局促,不能开人不敢开之口……笔无锋锷,无阵势,无纵横,其文窄而不大,单而不耸。”如果批评家面对一部作品,瞻前顾后,连基本的胆气都没有,恐怕连文字都无法站立,哪里还能有什么识见?批评还有什么价值可言?
与此同时,有的学者对一部刚出版的小说,就大肆吹捧,捧到了经典的程度。但是阅读他们的文章,却缺乏基本的证据和推理。这种乱吹捧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胆识,而是堕落,是沉沦,是文学批评的耻辱。
那么,作为一位严肃的文学批评家,我们该如何作为?我认为,文学批评家至少应该坚守批评的底线伦理:必须对所批评的作品做真实的言说。文学批评家的天职就是说真话,求真务实是批评家的基本职业道德。即便面对一些影响很大的作家,批评家也不能跟着他们的意愿走。他们的言论、观点仅是你进行批评的参考,不能取代你的思考和观点。
李欧梵说他一旦认识某位作家,就不会写他的评论了。这里面确实有他的难言之处。一位经常在欧洲居住的作家说:“我的半个基地在欧洲,欧洲的批评家,是很活跃的,报纸的书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他们不需要顾忌作家的面子,他们不必认识作家,更从来不加入到出版社的包装中去,这种独立的评论声音,既来自学院,也来自学院外。而在中国见不到如此活跃的批评,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大遗憾。”她呼吁:“请讨论我们,请批评我们,必要的话,请得罪我们。但是保持沉默,是你们放弃了责任。”
当然,底线伦理仅是文学批评的基点,一个合格的批评家,必须有更多的作为。文学本身是富有动态的、经常去挑战可能性的一门学科。一个没有阅读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没有较高的艺术感悟、艺术鉴赏的批评家,往往还不如普通读者对文学的评价更到位。中国文学的批评家,我们还需要那种建立在现代汉语写作基础上的,面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问题而进行深入研究、思考的原创性的精神与思想。我们的许多批评家面对一个文本,不是从自己的艺术感受出发,而是从先入为主的外部理论入手,把文学当死尸,进行想当然的解剖。这样的文章,貌似颇有理论,其实与所论作品没有任何关系。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说,一些知识分子都把知识当做手电筒,不是用它去照亮世界,而是反过来,把自己弄得眼花缭乱。
我们必须清楚,那种建立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具备批判精神、理论品格的独立的文学批评,才是批评家展示自己才华的路径之所在,也才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希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