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平 《 人民日报 》( 2009年11月6日 07 版)
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涌现出一些新的流派和思潮,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后社会主义等。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本质,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应从解决生态问题入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这一思潮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其主要目标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寻求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资本主义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与生态环境有限的承受能力之间存在的尖锐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一矛盾将导致人们对资本主义期望的破灭,并由此引起社会主义革命,因而它主张建立一种全新的、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态社会主义提出了由生态原则、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和非暴力运动原则组成的基本理论;要求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实行自主的、创造性的交往;反对利己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反对核军备竞赛,提倡人类和平;等等。从一定角度看,生态社会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市场社会主义提出通过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它是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遭受挫折、西方世界的凯恩斯主义也失灵的情况下,由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他们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也就是说,市场社会主义具有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这一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但又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社会主义还主张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系统总结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教训,将市场经济的自由和效率与社会主义的人道和均等结合起来。然而,市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上只是坚持外部结合论,仅仅设想在实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改变原来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并没有自觉地去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公有制。
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强调从新科技革命的角度研究社会主义的新变化。这种思潮的产生,主要源于当代西方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启发和影响。其基本观点是:新科技革命使世界由工业社会时代向后工业社会时代过渡,这一过渡带来了社会发展的质变;工业社会时代产生的工业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主义都已经发展到各自的极限,两者将被一种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新型社会制度所取代,这种新型社会制度就是与工业化没有联系的、以后工业社会思维重新塑造的新型社会主义模式;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归宿,在后工业社会,人类将不再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是非常注重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应该说,这种思潮比较深刻地揭示了新科技革命的巨大影响和意义。
后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进行了反思,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一些探索。后社会主义认为,苏东剧变意味着历史已经进入后社会主义时代。后社会主义对各国未来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理论主张。其主要观点是:以往的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教条化的社会主义,而后社会主义则是相对成熟的、符合各社会主义国家现实国情的,以社会发展、公平、效率为基本理念的社会主义;国家干预不仅不能实现社会主义,反而会导致专制主义;社会主义的实现,不需要进行革命和斗争;等等。
对于当代西方的社会主义思潮,我们应辩证地、理性地分析。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流派的许多观点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它们并不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有时还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而无法担负起推动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艰巨使命。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社会主义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对当代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