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艺术学院师生热议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

    发布时间:2023-06-07 点击次数: 来源:艺术学院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艺术学院师生中引发了热烈反响和热切讨论。

    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石红梅: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征程中高等学校艺术学院履行职责使命和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要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学院重要的政治任务、理论任务和学术任务,要和主题教育紧密结合,系统学习,带头研究和阐释,争取产出优秀的研究阐释成果。二是要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国际交流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三是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水平,更需要树立更高的文化使命和担当,与时俱进,创新艺术教育模式,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人才贡献力量。肩负新使命、奋进新征程,作为"第一个我院"的艺术学院,要以奋进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艺术学院副院长 赵奎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华文明具有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总书记提出的这五大特性,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性。一种文化没有连续性,就不会有传统;没有创新性,就不会有发展;没有统一性,就不会有力量和灵魂;没有包容性,就不会有生机和活力,也不会有胸怀天下、施及万物的气度;没有和平性,就不会有与其他族类、其他国家、其他文明的和谐共生、美美与共,也不会给世界带来更广大意义的福祉,达到美的最高境界,合和大美之境。中华文明正因为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因此有5000年文明的辉煌传统, 有在当代的伟大发展, 有在今天的凝魂聚力, 有与天地万物、与其他文明的和谐共生、美美与共,体现出一种合和大美精神。我们要深入领会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为文化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艺术学院副院长 陆庆龙:

    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在文艺创作中,不仅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文化滋养;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中 "文以载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价值观念,也在强调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因此,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描绘新时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恢宏气象,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在文艺创作中凝聚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是我们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之一。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传承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充分发挥文艺创作以美育人、美以成人的作用。我们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应坚守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自己的作用。

    艺术理论与创意系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 周计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对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的思想解放,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时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现代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厚滋养。比如,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修身齐家、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美美与共、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等等。正是这些生生不息的中华美学精神,以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生态观、历史观、文明观、审美观与马克思主义相互激荡,缔造了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

    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黄正明: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出"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37000cm威尼斯艺术学院在设立艺术教育中心专业设置时,即设立了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方向。因此,我们在教学、科研与创作中,一直根植传统,守正创新。

    2022年,37000cm威尼斯建校一百二十周年之际,艺术中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紫玉金砂—-吕尧臣、吕俊杰大师师生作品展";锦绣我院—-姚惠芬大师苏绣精品展;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我们一直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结合现代艺术理念,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艺术融合,培养新时代的传承者与接班人。现为全校学生开设的《中国书画鉴赏》课程已经开设了25年,为37000cm威尼斯百佳优秀课程;《紫砂艺术与传统文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广受学生好评。此外,昆曲研习社、古琴社、知恬书画社等学生社团,在我们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有声有色。

    一流的37000cm威尼斯需要有一流的艺术教育!让我们按照总书记的最新要求,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新文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一流的37000cm威尼斯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康尔: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高瞻远瞩、意义重大、内容极为丰富,为我们"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强调,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我的学习体会是:用中国人传承了数千年的话语体系去钩沉、梳理中国历代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并将其提升为艺术理论,当为题中之意。然而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仅以艺术创作论为例,长期以来,我们所采用的一直是以西方分析哲学为基础的"元素创作论"。我们可以凭借中国古老的文道说、通变说、言意说、情志说、形神说、神思说、比兴说、趣味说等,凝练、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在精神上独立自主的艺术创作论来。

    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童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特性,这既是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总结,又是理论上的高度概括,对社会文明发展以及我们做好文化事业工作有着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非常深刻,非常精辟。我们过去的有些认识往往不到位,以为传统就是保守,不容易满足新的发展需求,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延续的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性,对环境以及未来的适应性和引领力量。这次会议,我的导师莫砺锋老师也参加了,我们也听到了老师的发言,深感自豪与鼓舞。作为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认真领会,积极贯彻。

    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黄厚明:

    6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现实与重大理论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号召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奋力建设文化强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师,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尽职责。我们一定要深刻领悟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时俱进,讲好中国故事。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国家版本馆,陈列于国家书房的一套《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总书记深情回忆起此项文化工程的缘起:"这是我在浙江工作时候,浙江大学张曦负责的项目。先是编纂《宋画全集》,后来又扩展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不仅在浙江当地,还和海内外广泛合作。"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从业者,我有幸全程参与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与研究工作,并委托担任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与研究"首席专家。今年五月,具体承担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出版与研究项目的"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获批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作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新一届受聘委员,我一定不忘初心,忠实履行工作责职,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艺术学院党委委员 季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大特性,这是对中华文明悠久传统的高度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绵延数千年长盛不衰,在当今世界舞台上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正是这五大特性的共同作用形成的。作为一个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工作者,要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将五大特性融会贯通,在艺术创作和教书育人两方面都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工作。既要认识到文化传统连续性的重要意义,也要意识到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重要价值,更要在创新性上狠下功夫,做到继往开来,海纳百川,让中华文明之火永生不息,代代相传!

    教工党支部宣传委员、德育导师 李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提出,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如总书记所多次强调的,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是中国的本来,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就是要坚决守护好我们的文化之根,新的文化使命也在这一文化根基之上和之中。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善于融通国外各种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而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即包含了上述目标,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推动文化由"大"变"强"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作为一线艺术学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有益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实现这一目标,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有所益。

    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孙琳: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不仅是对所有文化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当代教师肩负的使命。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我们应全面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学艺术典籍,继承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提高研究、教学水平。我们应基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特征,做好文艺工作。基于连续性,我们应立足传统文化,了解我们自身的传统,做好文化的延续和研究,以及古典名著的现代阐释。创新性要求我们在传承中华文化时,不仅能做出学术创新,还有学术资源、研究方法的创新。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展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将历代绘画精品数字化复制,以数字化的方式展陈,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很好方式,也是科研工作与公众美育的结合。统一性、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有机性,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华文化不仅要立足自身,还要放眼世界,关注国、内外研究的前沿问题。基于和平性,我们应友好地做好中西文明互鉴,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政办公室主任、教工党支部组织委员 陈小鸣:

    再读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表述,我感受,应该更深入了解、挖掘被埋没或被片面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李兆良先生著《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提出了此图主要作者非利玛窦而是郑和,并在书中提供了较多的实证,这就对表达我们的文明提出了新的可能。文化的创新是有前提的,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息息相关,我们要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并非简单地描述中国文化的特质,不是要灌输心灵鸡汤,而是客观深入分析中国文化各种可能性与可以汲取的养分,让所有人得益。

    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研究生辅导员 周素戎: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我们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对于艺术学院的育人工作而言,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借用丰富的文艺形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引导广大青年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2021级艺术文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陈丹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发表重要讲话,提在交流互鉴中推进文化传承发展,推动世界文明共同前进。作为一名艺术文化学专业的学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重点与方向,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咐、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装在胶片盒里的大使",我们应努力用电影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化隔阂,超越文明冲突,超越文明优越。在斑斓多彩的光影世界肩负起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使命!

    2020级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邹煜:

    作为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对于此次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我深受启发和感动。这次座谈会以当代中国实践为坐标,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念,马克思主义注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结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座谈会让我更加深切感受到到的是文化的重要性。艺术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思想情感的方式,而文化是艺术的源泉。通过座谈会,我们能够更好地挖掘和表达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从而丰富和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我也将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以此为基础创作出更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2021级艺术文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21级硕士生党支部书记 熊雄:

    中国的历史足够悠久,幕幕往昔覆盖时光纵轴上的每一刻度,中国的国土足够广袤,寸寸土地孕育地理纬度上的每一图景,中国的文化足够博大,纵横时空经纬,赓续千年文明、融入炎黄血脉。2021年3月,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中华文明之于中国特色,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马克斯主义基本原理在地化。国人谓之入乡随俗、落地生根,西人谓之人在罗马、行如罗马,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历久弥新,此为前人之功,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让中华文化改造、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常新常青,让二者有机结合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此为我辈之责。无顾左右,但问人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广大人民作为历史主体以无数血泪为代价在实践中找到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今世界更甚往日、波谲云诡,面对未知,头脑更应明晰,我们要在当代中国实践开拓的认知经纬和思想尺度中摸索行进,面对风浪,船体更须稳定,饱经历史检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融合势在必行。

    2022级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世川:

    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首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身为艺术文化的传播者,若要传承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则需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艺术文化的研究要根植于人民,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将身子紧贴脚下的一方热土,将目光聚焦于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提升艺术文化研究的内涵和价值,这就需要我们紧跟社会动态,紧抓时代脉搏,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奉献国家和社会的觉悟,艺术文化研究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它寄托了创作者的情感和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当从现实生活出发,做有温度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