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Science论文第一作者与你分享科研经验——地科院举办"青志学表率"团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2-11-22 点击次数: 作者:申博恒 曹世纪 来源: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11月18日,37000cm威尼斯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生团支部和2022级硕士生第一团支部在线上平台举行"青志学表率"团日活动。团日活动邀请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田庆羿进行科研经验分享。

    团日活动由2020级博士生团支部书记张笑宇和2022级硕士生第一团支部书记林彧涛主持。"首先是记录的事。我感觉每次找导师讨论信息量都挺大的",在科研经验分享活动的第一个环节里,田庆羿强调在研究生日常的科研与学习中,与导师讨论是很重要的环节。因此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记录下来与导师的讨论事关重要。田庆羿结合自身经历建议与导师讨论时可以考虑采用笔记和录音双结合的方法来记录与老师的讨论结果,以此来作为后续科研工作的指导。而在平时的科研与学习过程中,研究生如何从形形色色的文献中搜寻到所需要的文献、如何归纳和整理收集到的文献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对此,田庆羿推荐可以使用Research gate和Researcher等平台来广泛地摄取文献。

    田庆羿所在的研究团队确认了我国5.18亿年前澄江动物群中的云南虫是脊椎动物最原始类群,该重要成果于7月8日(美国东部时间)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Science上,田庆羿为论文第一作者。"这个论文挺早就开始了,在我研二的时候,导师联系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老师,大家决定一起重新研究云南虫标本",在科研经验分享活动的第二个环节,田庆羿介绍了该重要成果背后的历程。由于不同学者对云南虫保存各异的软体组织细节的解释存在较大差异,云南虫在脊椎动物起源和后口动物系统树上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议。自1991年被首次报道以来,云南虫就被分别归类于脊椎动物、头索动物、半索动物、后口动物干群、甚至原始的两侧对称动物,而对其分类位置产生的争议严重影响了该类关键化石对脊椎动物起源的约束作用。

    而在研究过程中,经过种种尝试,田庆羿在扫描电镜下发现了云南虫较为清晰的微观结构。"当时我观察了好几块化石,最后终于在一个地方拍到了这张比较漂亮的扫描电镜照片",这一结果让田庆羿倍受鼓舞,通过后续的CT扫描和透射电镜等手段,他发现了更多微观结构。叠盘状细胞结构是软骨细胞独特的排列方式,而蛋白微原纤维是脊椎动物软骨常见的细胞间基质的纤维结构。这两个特征证明云南虫具有脊椎动物独有的、由细胞软骨构成的咽弓,表明云南虫属于原始脊椎动物。为进一步确定云南虫的具体演化位置,研究团队整合了最新的、包括后口动物和早期脊椎动物化石在内的性状矩阵,并加入云南虫新观察到的性状,采用贝叶斯算法进行重建计算。分析结果支持云南虫处于脊椎动物谱系的最基干位置,介于尾索动物和包括现生和化石物种在内的其他脊椎动物之间,解答了云南虫分类之谜。

    在科研经验分享活动的最后,两个支部成员积极提问。"为什么要读博呢?因为我的个人目标是想做一位高校教师",被问及为何选择读博时,田庆羿回答道。关于有些很难理解的重要文献,田庆羿说道:"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是会遇到大量的陌生名词。但在大量和反复的阅读之后,相关概念会逐渐变得熟悉,文献也变得更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