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宇(07级广电本科生、第六集编导):
第六集《砥砺成锋》主要讲述的是1940年到1945年的军队建设史,即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抗战胜利的历史。在剪片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珍贵的史料,更有很多难得一见的资料,让我对抗战这段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也使我明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团结各革命阶级,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对外,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两个多月的实践下来,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专业技术的提高,更多的是对我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就能保证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祖国万岁!
姜黎黎(07级广电本科生、第七集编导):
我和刘丹琳是解放组,我们两人分别剪辑的第七集《新式整军》、第八集《战斗堡垒》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解放军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由于我这一集的重点是思想、组织建设部分,但恰恰这部分的资料又比较稀缺,所以给整部片子的剪辑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为克服这些困难,我运用了很多照片及电视电影来弥补真实影像资料的不足。正式录音从北京方面送达之后,我们又花了好几天功夫对画面和内容进行了细调。我们剪辑的这部片子还有一个特点,即在片中穿插了著名将领的采访片段,通过这些将军讲述当年解放战争时期的状况,提高了本片的政治性,也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事实上,大部分的剪辑都在去年夏天完成了。等了整整一年,终于在中央七套的《军事纪实》栏目看到了《忠诚》。第一次看到自己参与剪辑的片子在电视上播出,心里的激动是难以言喻的。短短的三十分钟不到的片子,每一帧每一秒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
胡淑贤(06级广电本科生、第十一集编导):
我创作的是忠诚的第十一集——弘扬传统。本子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说了建设时期人民军队的光荣事迹。创作的前期,我要从众多的爱国电影中整理出适合使用的相关资料。整理资料和思考画面的编排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这是指导和方向,对工作的效率和影片的质量起关键作用。面对如此珍贵的爱国影视资料,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做好片子创作的每一个步骤。粗剪和审片是最耗时间和体验精神的地方。粗剪需要对画面进行整理和筛选。通常优秀的作品都需要耐心和选择的智慧。为了完美地完成作品,我谨慎挑选每一个镜头。剪辑忠诚我觉得精神和体验更加的重要,这是我的制作的最大的感受。只有对人民军队持以崇敬的态度,才能剪辑出体现忠诚精神的该片。
刘丹琳(07级广电本科生、第八集编导):
我负责第八集《战斗堡垒》的剪辑工作,在这个过程里,我不仅获得了技术上的锻炼以及进步,更在思想上经历了一次洗礼。第八集《战斗堡垒》主要讲述了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后,人民军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各级党支部为单位,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战斗号召,官兵凝聚在一起,团结一心,英勇奋战,取得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解放全中国。
制作《忠诚》的过程,也就是让我们接受精神洗礼的过程,我们用忠诚的精神制作忠诚,在制作忠诚中培养我们的忠诚精神。而这部片子也是我对亲爱的祖国的献礼,愿祖国繁荣昌盛,康平万年。
姚悦(07级广电本科生、第十四集编导):
我负责的是《忠诚》的第十四集——“三化”建设,本集主要涉及的是邓小平时期的军队建设内容。“三化”建设,即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邓小平时期提出的军队建设方针。
做军事片给我的感想之一是资料量之大。所以,认真做好场记是极其重要的。熟悉剧本后,要想好用怎样的画面去表现文本;在拉片时,看到相应的画面将它记下。军事本身是个严谨的项目,不能有一分一毫的差错。相对于内容,剪辑要自由得多,每一集,同学们大多形成自己的风格,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用影像使原本枯燥的文本更具体更具表现力。
胡慧(06级广电本科生、第三集编导):
我所剪辑的第三集《信念之本》是以共产党长征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过程和历史战役事件,来介绍红军官兵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正是在剪辑《信念之本》的过程中,我从那些珍贵的历史镜头中看到了当年长征路途中恶劣的环境和地理条件,听到了开国上将杨成武老人讲述老红军们在长征中流血流泪,但是始终不改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他们客服种种磨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样真实的画面和老将军们的叙述,是真正历史的佐证,那种“革命理想大于天”的坚持给我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是永远不能遗忘的一段鲜活的历史。
肖云(07级广电本科生、第十八集编导):
我负责的是最后一集,第十八集《科学发展》,主要介绍了党领导人民军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说明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加强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看资料,挑画面,选音乐,修剧本,我们反反复复的进行着修改和校对。60天的工作结束,我们全工作室的20多名编导都已经完成了每人出片30分钟的任务。不管是画面还是声音,都基本达到了播出级的水准,当领导们卸下担心的面容,自信满满的说了句“这次的选择还是比较正确”的时候,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当审完最后一集后全场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的时候,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我们的心境从未有改变,我们依旧怀揣着最初的梦想,我们依旧会乐观的向前进,只是我们的嘴角多了一丝淡定,我们的眉宇间多了一丝泰然。我想,这样的结束真美好,这滋味真妙。
邹皓美(08级影视戏剧硕士研究生、第十七集编导):
参加《忠诚》团队,并着重参与第十七集的创作,整个创作过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创作团队对政治任务的把握。《忠诚》是一部全面反映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程,全面阐述人民军队忠诚于党的政论片。我们的创作团队以军科老师的政治把握为基础,尊重军事常识,尊重历史规律,力求使用的每个画面都有精准的政治落点。
其次是创作团队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们的创作团队从组建以来,工作每有进展都会在一起组织审片。在审片过程中,无论是来自军科的老师,还是同学们自身都会提出修改意见,务求合力将片子尽善尽美地完成。
另外,创作团队对业务水平的追求。对《忠诚》这一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依据的是党史、军史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军事题材影片的珍贵画面。如何将历史资料做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视听呈现,对创作团队的业务水平是种考验。在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不辞辛劳,对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音效、每一个音乐的运用都是精心挑选,力争是最适合、最完美的表达形式。
参与创作和制作《忠诚》,使我获益颇丰。我不仅掌握了如何用现代剪辑手法来结构文献纪录片的技巧和方法,同时,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声画语言的立体剪辑已成为当下纪录片制作的大趋势,同时,对剧务的处理也使我对制作纪录片的流程有相当的了解。
成竹青(07级广电本科生、第十三集编导):
我负责编辑大型文献纪录片《忠诚》第十三集,与十四集形成了对八十年代军队建设的完整回顾。十三集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讲起,主要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左右的军队改革,涵盖了八十年代末的一些重大事件。
在剪辑期间也遇到了困难。因为资料太多,致使十三集以及十四集时期的一张重要至极的碟子被放在了抗日战争文件夹下而不是改革开放后,直到结束剪辑前两星期才被发现,所以执笔人以及十四集编导不得不重新更换画面,重新剪辑段落,致使剪辑工作被压缩到其他人的一半时间。不过最终还是和其他人一起圆满完成了任务。
孙嘉琳(07级广电本科生、第四集编导):
大半个世纪的追忆,浓缩在九个小时的影视画面之中,然而为了这九个小时的片子,我们全体成员近20人在从北京来的军事专家和本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足足用了两个月时间才完成。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片子不知道修改了多少版本,两个月中我们经历了有这个项目的带头人,军事科学院军史部部长参加的三次大规模审片,一次初稿,一次成稿,一次终稿,还有中间无数次小规模审片和修改,剧本写得不恰当要改,画面有军史问题、军服不对、武器装备不对的要改,音乐音效用得不到位的要改,字幕有错别字更加不行,必须要改,每一个画面的亮度、颜色都要精雕细琢地调整,每一次转场、每一张图片运动都要费尽心思地设计……实践的两个月,我们的专业水平可谓是坐上了“长征一号”,在高强度的训练下迅速提高。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