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晚,鼓楼校区费彝民楼二楼报告厅座无虚席,报告厅门外的走廊上也站满了闻讯赶来的听众,校研究生会“锋•尚”青年文化沙龙之中秋特献——“月是故乡明:中西文化中关于‘家’的意象”主题沙龙在这里成功举行。现场观众认真地倾听我校历史学系胡阿祥教授、外国语学院刘成富教授和远道而来的法国文化评论家Michel Verne 教授等专家围绕“家”的节日、我们的“家”、“家”的意象和回家四个话题所展开的,关于中西文化中“家”意象的看法以及自己对“家”的理解和感受的看法。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沙龙以古筝独奏《春江花月夜》开场,给观众营造了一个悠远典雅的中秋氛围与意境。随后,三位教授谈到,“家”这个字的构成,上面是“宀”,指房舍;下面是“豕”,指牲畜中的猪。所以家的意思就是同居共财,既包含物质方面的房屋财产,又包含精神方面的血缘亲人。传统中国是个以血缘为纽带联结的宗法制社会,家为小国,国是大家,“祖国母亲”的说法大家都接受。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死里逃生的女孩因为妈妈在抢救中选择了弟弟而失去了心理上的“家”,时隔多年,重新回到家庭中,重新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家”的所在,其间过程细腻入微,感人至深。在中国人的眼中,家是与你密不可分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在一曲萨克斯独奏《回家》之后,教授们又谈到了文学作品中关于家的意象。在中国,诗歌散文中多是对家的歌颂,小说和戏剧中却有很多对家做揭露与批判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对封建大家庭没落的描画,巴金的《家》、《春》、《秋》系列也是如此,曹禺的《雷雨》更是一出彻底的悲剧。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作家对家庭问题非常重视,一直在进行密切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似爱情悲剧,实则也是家庭悲剧。《红与黑》中的于连与唯利是图的木匠父亲间淡漠而陌生,当他先后出现在德雷纳尔市长和伯爵家庭中时,也给两个家庭带来了问题,最终毁灭了自己。
现场同学的情绪都受到极大的感染。三位教授还各用一句话概括了对“家”的印象。胡教授表示“家和万事兴”,刘教授则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而法国学者Michel Verne则借用了诗人爱吕雅的诗歌:“只有死亡才能唤醒我们。” Michel Verne先生满怀深情地讲到自己收养的中国小女孩,讲到自己的家庭经历,Verne教授从小被一个中国家庭收养,如今又收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儿,在他的世界里,家是一种美好的意向,也是一种令人伤感的真实。
现场观众的互动环节将沙龙推向高潮。大家踊跃发言,场面热烈。一位来自非洲的黑人朋友和一位来自美国的留学生操着流利的汉语谈了他们对家的看法,博得现场观众由衷的掌声与赞叹。
在意犹未尽的讨论中,沙龙渐进尾声。袅袅余音,淡淡温馨,让现场的师生意犹未尽,并期待着与“锋•尚”青年文化沙龙的下一次相约。
(研究生会 团委 新闻中心 研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