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诗能预言人的命运吗?37000cm威尼斯文学院教授孙蓉蓉论古代诗谶

    发布时间:2009-12-08 点击次数:

    古代诗歌有一种很特殊的类型,名“诗谶”。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诗来预测人的生死年寿、仕途穷达。宋代惠洪在《冷斋夜话》中曾说:“今人之诗例无精彩其气夺也。夫气之夺人,百种禁忌,诗亦如之。富贵中不得言贫贱事,少壮中不得言衰老事,康强中不得言疾病死亡事,脱或犯之,人谓之诗谶,谓之无气,是大不然。”然而,诗真的能预言人的命运吗?11月27日晚,37000cm威尼斯文学院教授孙蓉蓉为我们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孙蓉蓉教授目前正在从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谶纬与文学课题研究。讲座当晚,尽管身体不适,孙教授仍然用她的睿智和博识为我院学子打开了认知古代诗谶的通道。

    谶是一种诡秘的隐语,用以预决吉凶,我国自古有之。《史记。秦本纪》中就记载有一条谶文:“亡秦者,胡也。”而最终使秦灭亡的正是秦始皇的儿子——胡亥。诗谶则是将谶的神秘性、预言性附会到文人诗词上,其形式是诗,其功能是谶。诗谶作者在当初创作时,往往是无意识、不自觉地性情所发、信笔而为,结果诗中所言同诗人的经历、结局等正相吻合。这种不幸言中或偶然巧合,就使诗人所创作的诗句变成了一种谶语,出现了所谓的“诗谶”。

    当然,仅仅是这种巧合还不能使诗谶成为一种必然。孙教授强调,读者的有意误读是诗谶出现的关键。古人对诗谶的解读,最基本的方法是别解字句,即对原作的诗句作了完全不同于原意的别的解释和理解。在理解诗的时候,读者已经完全脱离了诗人创作时候的特定的语境,为读者的牵强附会创造了一个条件,于是产生了种种的巧合和偶然。从诗人的无意创作到读诗者的有意误读,这样,就形成了能预言诗人生死和命运的诗谶。

    孙教授认为,诗谶的出现虽有巧合,但却并非偶然。它具有一般诗歌所不具备的特殊的功能和作用,虽表面诡异荒诞,但实质上却真切地反映出古代文人的深层忧虑与极度不安。而其之所以出现,则是受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层积淀的影响。具体说来,我国古代“天命论”的思想、语言禁忌的影响和“微言大义”的说诗传统,都是诗谶的形成原因。

    看来,诗谶形成的背后确有其深刻的思想原因和文化心理,但却并不能预言人的命运。(赵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