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文学院青年教师在东亚理论语言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0-12-04 点击次数: 作者:文学院 来源:文学院

    近日,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张安琪为独立作者完成的研究成果“Referentiality, individuation and incompletive readings(指称性、个体化以及非完整解读)”在国际知名语言学期刊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JEAL)在线发表。

    (文章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831-020-09217-5)

    该文研究汉语的事件语义学未完成语义和宾语指代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形式语义学的手段,分析宾语指代性中的个体化属性和未完成语义的关系。未完成事件语义学是语义学中当下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以往的观点认为,汉语中完成动词的未完成语义,与“了”的中止语义,或是与汉语动词的简单及物动词均为活动动词有关。然而,这两种解释并不能完全解释未完成语义可以出现的条件。某些学者也指出了宾语指代属性的重要性,并提出具有界限的宾语更容易允许未完成语义产生。 该文在对汉语消耗动词和不同的宾语结合的基本事实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指出指代性的宾语和非指代性的宾语在句子中句法和语义上其实充当不同的角色。宾语的界限,即其个体化属性,实际上使得该宾语具有指代具体事物的可能。指代性的宾语充当受动者的语义角色,因此指代受到事件影响的个体,不需要受影响个体完全消耗,从而未完成语义有可能出现。非指代性的宾语则不充当受动者的语义角色,仅仅作为事件测量表示在事件中变化的物质的量,因此需要宾语的完全消耗,句子才为真,并不具备未完成语义的解读。

     这一基于指代性的分析不但可以对汉语未完成语义提供更具原则性的解释,还能对自然语言中相似的跨语言对比提供统一的分析。该文讲名词指代性引入事件语义学领域,其分析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思考宾语指代性和事件语义学的语义关系和本质。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东亚语言学刊)为季刊,编辑部设于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系,是国际上研究东亚语言理论语言学权威刊物。本文的发表,是继文学院罗琼鹏老师于2017年1月在JEAL第26卷第1期发文(题目:“Pre-classifier adjectival modification in Mandarin: A measurement-based analysis”)以来,我院文学院教师第2次在该刊发表原创性成果,表明我院文学院语言学专业的国际化建设和高端成果的突破取得初步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