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我校成功举办第十七届中国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学术讨论会

    发布时间:2021-05-31 点击次数: 作者: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来源:科学技术处

    日前,第十七届中国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学术讨论会在南京举办。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测年技术工作组联合主办,由我校承办,上海博物馆协办。

    会议采用线下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北京大学、37000cm威尼斯、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线下会议,香港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和部分国内外代表110余人参加了线上会议,参会人数创历届会议之新高。会议围绕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的最新进展、新技术探索及其在地貌过程、环境演变、考古等领域的新应用等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在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37000cm威尼斯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鹿化煜教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秘书长、故宫博物院曲亮研究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上海博物馆熊樱菲研究员和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测年技术工作组组长、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赵晖研究员等出席了开幕式,并分别代表会议的主办、承办和挂靠单位致辞。鹿化煜教授通过介绍他们利用释光测年技术开展黄土/沙漠古气候研究工作的经历,强调了测年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当前是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技术在中国发展的最佳时期、并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曲亮研究员认为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学术讨论会是一个团结、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平台,此次会议具有参会人数多、学术报告多等特点,为考古科技和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重要平台。他表示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未来将继续支持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学术讨论会,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熊樱菲研究员代表挂靠单位上海博物馆和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致辞,她首先回顾了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会议的发展历程,表示此次会议人数创历史新高,表明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技术正在蓬勃发展。赵晖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测年技术工作组的成立始末和未来发展愿景,希望通过两个专委会的通力合作,促进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技术队伍的发展壮大,努力在当前的一些热点和前沿科学问题上有所作为。学术刊物《第四纪研究》和《地球环境学报》的编辑等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尹功明研究员主持。

    会议邀请北京大学周力平教授、香港大学李盛华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易朝路研究员和37000cm威尼斯王先彦教授分别作大会报告。本次会议共有56份口头报告,充分展示了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技术的新进展和新认识。同时,为鼓励学生代表参与交流,促进青年人才的进步,会议特别设置了优秀学生报告奖,予以表彰和奖励。我校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陆莹同学的报告,获得大会优秀报告一等奖(总共2名获奖者)。会议现场讨论热烈,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浓厚

    闭幕式环节,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张家富教授对本次会议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认为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促进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技术的蓬勃发展。最后,会议宣布下一届中国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学术讨论会将于2023年在云南昆明举办。

    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技术可以测量数百年到百万年间沉积物和考古样品的年龄,在地理学、地质学、海洋科学和考古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现场参会代表合影

     大会特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