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事件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随着近些年巴西亚马逊森林大火、澳大利亚大火以及美国加州山火的频发,野火事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界关注。我国的人口和主要经济带大部分分布在东亚季风区,因此研究东亚季风区全新世时期的野火-植被-气候之间的耦合关系十分重要,对预测和防范未来森林火灾的发生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可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近期,我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春梅课题组在Nature Index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论文:"基于台湾中部头社盆地280cm的湖沼相剖面"。在良好AMS14C定年框架下,对124个样品进行了孢粉学和微炭屑的分析,辅助体积磁化率等数据,恢复了该地区6.3-1.3 ka BP以来古植被、古气候记录及古野火历史,探讨了火-植被-气候关系。
研究表明研究区植被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六千年以来的气候主要受东亚季风控制而东亚季风又由太阳辐射所主控,同时也受西太平洋副高(WPSH)移动的影响,此外ENSO的变化对于气候的变化起着调控作用。野火事件的发生主控因子主要是湿度,在气候干燥的时期,研究区的火灾发生十分频繁。野火的发生还与ENSO事件强烈的相关,当处于厄尔尼诺年时,台湾中部地区气候相对较为干燥,而该地区植被繁盛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干燥的气候条件降低了植被的含水量进而使着火点降低,导致了更加频繁的野火事件发生(图1)。
上述结果以"Paleofir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reconstructions of the middle to late Holocene fromlacustrine sediments of the Toushe Basin, Taiwan"为题,于2020年10月17日在线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论文第一作者为我院博士生黄振辉,通讯作者为马春梅副教授,台湾高雄师大齐士峥教授、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所唐领余研究生员及我院助理研究员赵琳博士参与了研究。文章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编号2016YFA06005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1977389、41671196)共同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0GL090401
图1 台湾头社盆地孢粉、炭屑记录及与其他前人研究对比图(详细说明请见原文)
马春梅副教授课题组近五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编号2016YFA0600501;子课题名称:中东部现代花粉-植被-气候定量模型与古气候重建)和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1977389、41671196、41371202),依托我院孢粉与古生态、沉积学、环境磁学、测年实验室及37000cm威尼斯地球系统区域过程综合观测试验基地等平台,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在环境替代指标(孢粉为主)的现代过程、晚更新世以来的植被历史、气候环境变化记录和新石器石器时代以来人地关系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以课题组负责人为一作/通讯的二十余篇SCI论文和十余篇中文核心论文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Climate Dynamics、Environmental Pollution、Catena、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Veget Hist Archaeo bot、Quaternary International、Boreas、Holocene、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第四纪研究》、《古生物学报》等本领域国内外主流期刊上,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供稿人: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马春梅、黄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