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乡村研究权威期刊《Journal of Rural Studies》上线论文State-led Commodification of Rural China and the Sustainabl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in Question。这是继《Urban Studies》《Land Use Policy》等SSCI一区期刊之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发展与空间规划”团队聚焦乡村规划与治理领域在国际权威期刊连续发表的研究成果。三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申明锐助理研究员,海外合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沈建法教授,通讯单位和第一完成单位均为37000cm威尼斯。
发表于《Urban Studies》的论文以Governing the Countryside through State-led Programs为题,选用了尺度重组的理论解释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不同层级政府间的互动。认为乡村项目的运作不是一个简单的自上而下的府际传导响应过程,而是蕴含了丰富的尺度跃迁重组。地方政府一方面呼应着中央和省级层面的战略部署,以获取更为宽松的话语权利;另一方面也通过自身灵活的部门重组整合以适应项目的实施,从而在乡村管理领域实现更高效的协作机制。政府项目对于乡村治理所带来的巨大变迁,引起了关乎乡村治理改善的“链式反应”。这一由政府先行推动,进而带动市场、农民参与的乡村运动,可以视作中国特色治理模式在乡村地域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合理界定乡村治理当中政府的干预边界是当务之急。
发表于《Journal of Rural Studies》的论文重点关注政府主导型乡村建设中的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与可持续乡村治理。文章以江宁东郊的汤家家村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村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公共产品的供给和使用机制,并揭示在政府资金撤离后,村集体在保持村庄可持续运营方面面临的难题。文章认为短期的政府投入没有触及“乡村公共产品付费”这一核心制度设计,未来可持续的乡村治理路径设计,需要更多依赖本地社区内在的自我营建力量,从而建立起供需对接的乡村公共产品体系。
发表于《Land Use Policy》的论文以Evaluating the Cooperative and Family Farm Programs in China为题,关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的项目治理。案例地星辉村位于江宁西部,调查中发现申请式的农业项目有效地改变了过去“撒胡椒面式”的农业项目绩效不佳的状况,真正地将政府补贴落实到实际种植者头上。乡村精英的动员号召能力在当地乡村生产中依然非常重要,真正基于农民自组织形成的高度社会化分工的合作社并没有出现,合作社纵向的社会化生产机制亦不健全。好的治理成效既有赖于政府层面的外部环境营造,更取决于农民自身的合作与契约信用的建立。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城乡之间日趋活跃的社会经济互动为学术理论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现实素材,基于土地合理使用的规划设计也为营造更加美好乡村人居方案提供了多种可能。近年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37000cm威尼斯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不断深化对中国城镇化下半程复杂性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挑战性的认知,秉承“高质量学术研究引领,创新型实践营建支撑、启发式综合教学为本”的理念,重点整合学科资源,深耕乡村规划与乡土建筑领域,在学术研究、设计实践、学生竞赛、政策咨询、服务地方等多方面取得了全方位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树立了乡村领域特色鲜明的“我院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