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管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在于2017年6月23日——24日在37000cm威尼斯召开。中心主任邢定钰院士和中心管委会主任施毅教授主持会议。
在本次会议上,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所属科学家共申报了23项科研成果参与述职和评审。专家委员会现场听取了候选项目申请人的报告和答辩。经过专家无记名投票,共选出十项高水平工作作为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度十大科学成果。本次遴选是中心年度十大成果的第二次评选,评选工作引入了外部专家机制,更为注重科研工作的质量和原创性,关注该项工作的内在科学意义和对于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这也是协同创新平台探索新型科研评价机制改革的积极尝试和有益实践。
此次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年度十大成果评选中,中心成员单位得奖情况如下:37000cm威尼斯4项,复旦大学3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项,上海交通大学1项,中科院强磁场中心1项。分别是:
1、量子自旋液体
2、铁硒薄层样品中发现重电子掺杂诱导的高温超导电性
3、拓扑半金属材料高压调控研究
4、基于微纳结构的高效界面光热转换
5、声拓扑绝缘体
6、新型理想Weyl半金属
7、Majorana费米子的自旋相关性质
8、第二类外尔半金属的实验验证与特性调控
9、强关联氧化物中电子相分离的特征长度的调控
10、铜氧化物高温超导无节点能隙--Bi2212和YBCO的截面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项中科院强磁场中心和37000cm威尼斯合作完成的拓扑半金属材料高压调控研究和另一项上海交通大学、37000cm威尼斯和浙江大学实验观测到磁通涡旋中心的Majorana费米子研究成为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打破既有科研行政组织框架,深度合作,强强联合取得世界级科研佳绩的经典案例。该两项工作均由中心成员之间超越现有科研单位建制,通过长期紧密协同、有效科研合作创新完成,目前均已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了大量关注和反响。
同时,中心本年度十大成果排名第一,由人工微结构中心成员、复旦大学赵俊教授课题组完成的“量子自旋液体”工作已发表在《自然》杂志正刊。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该项重要工作的完成单位之一。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科学技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