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前夕,37000cm威尼斯亚太发展研究中心和37000cm威尼斯学衡研究院联合举办了“现代中国公共记忆与民族认同研究”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从民族认同与公共记忆角度讨论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经历,以此纪念南京大屠杀中的罹难同胞,并缅怀为中国复兴而奋斗终生的先烈们。来自我校亚太发展研究中心、学衡研究院、政府管理学院、历史学院、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西肯塔基州立大学的二十名学者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文化研究群”召集人、学衡研究院院长孙江教授以“可超越的与不可超越的:记忆的历史与记忆的伦理”为题作了主旨演讲。他指出,12月13日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历史时间,这一天通过各种视角被展现出来:蒋介石、日本军队将领、南京城里的人和日本士兵都有各自的记忆。12月13日是一个被埋葬的日子,但是本对此最有发言权的南京大屠杀加害者和受害者们的声音却处于缺位状态。我们对12月13日的认识是在后来建构起来的,这就是记忆。在我们的建构中,南京大屠杀逐渐被归纳为:惨绝人寰、欲盖弥彰、铁证如山、勿忘历史、人类和平。
在讨论环节,与会学者从公共记忆与国族认同出发,分析了孙中山符号、近代中国地图的变化、和祖国概念变迁等因素对我国民族认同建构及象征符号发展的影响;以非日常政治仪式为主题讨论了政治仪式与显著历史事件对民众认同的多维度塑造。随后,专家更直接聚焦于作为“现代中国记忆之场”的南京和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影响本身,依据翔实的历史档案与资料,来讨论战争创伤与民族记忆问题。最后,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政府管理学院张凤阳教授、孙江教授、与社会学院范可教授从跨学科的角度深入讨论了“民族”这一竞争性概念,展示了民族认同对和平冲突的影响,分析了民族在全球化与碎片化之间的张力,并展现了民族概念对于记忆研究与和平塑造的基本影响逻辑。
来自我校各院系及外校的四十多名师生也参加并聆听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毛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