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语境中,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在2016年第10期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我校哲学系唐正东教授刊发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层次》一文,与学界同仁共同解读这一科研热点。
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由此而来的创新之处,致力于阐明对于唯物史观的推进与深化来说,重要的不仅是马克思进行了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而是他怎样进行了这种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达到了最高水平,这应该不会有人质疑。但《资本论》是如何以其独特的方法论视角全面铺开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及资本主义现实生产过程的批判的,这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话题。作者以为,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有三个“不仅仅”:不仅仅是对交换价值及交换关系的批判,而且还是对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内的商品关系的批判;不仅仅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统一性的批判,而且还是对剩余价值及剥削关系的批判;不仅仅是对作为结果的剩余价值的批判,而且还是对产生这种结果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批判。与此相对应的是,不能把资本关系及作为其最基本形式的商品关系仅仅作为经验事实来看待,而是应当把它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不能仅仅把它当作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事实来看待,而是应当把它当作历史观意义上的历史事实,即基于内在发生学过程的历史事实来看待;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般历史观意义上的历史事实,而是更应该把它当作唯物史观意义上的历史事实,即基于客观内在矛盾运动过程的历史事实来看待。透过这种解读视域,我们就可能对马克思在这种批判中所完成的唯物史观的深化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既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能以如此严谨的方式沿着客观内在矛盾运动的线索建构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构架,那唯物史观本身就一定不仅仅是基于主体性或主体际性的物化批判理论,也一定不仅仅是沿着笼统的人的发展的线索而展开的实践理论或社会批判理论,而必然是沿着具体的、历史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形式而展开的客观内在矛盾运动理论。这一层面的唯物史观当然是一种实践理论,但就像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商品时说要超出对商品本身分析的范围一样,我们在分析这种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理论时,也要超出对实践本身分析的范围,从客观内在矛盾运动的层面来解读真实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一层面的唯物史观当然也是一种物化批判理论,但它是在越出对物化本身的分析的基础上,从现实内在矛盾运动的角度来展开的对物化的界定及其批判思路。它想告诉我们的是,其实是由于具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即与特定生产力相对应的生产关系的狭隘性才导致了我们所看到的物化现象。站在这一层面上来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解读。它启发我们,除了努力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之外,还需要认真研究具体社会形态的特定发展规律,就像我们在当下的实践语境中要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