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黄贤金教授研究团队的题为“Carbon Emissions from Land-Use Change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between 1990 and 2010”的论文。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低碳减排工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联合国交存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承诺到2030年左右争取使我国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目前,世界范围内土地利用及其变化造成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损失是仅次于能源消费的第二大碳排放源,生态型土地利用方式是增汇减排的重要措施,对缓解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土地利用的类型和方式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势必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产生重要影响。经过多年相关研究,37000cm威尼斯黄贤金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已经在土地利用碳排放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深化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机理、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创新了研究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前期研究已发表了多篇高质量SCI论文,如: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 Scientific Reports等。
本研究是对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化,研究中以1 km-Grid 土地利用栅格数据为基础,配合气候带类型图、植被分布图和土壤类型等辅助图层、以及大量国内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参数成果、并借鉴2006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清单中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农田、草地、森林)不同管理方式下碳储量变化影响因子,首次综合评价了近20年来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土地管理方式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990-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及管理方式变化共造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1.45PgC T 的碳储量损失。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使我国植被碳储量增加了13.2TgC yr-1,而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了11.5TgC yr-1;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尤其是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共造成101.8TgC yr-1的碳损失。该研究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进行了全面检验,能为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低碳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撑。
(a)
(b)
(c)
图 (a) 199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字母a-f分别代表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图 (b) 199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的碳储量的影响(1-6分别代表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变化导致的碳储量变化); 图 (c) 1990-2010年中国土地管理造成的碳储量变化 (1-3分别代表林地管理、农地管理和草地管理导致的碳储量变化)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赖力博士,通讯作者为黄贤金教授和杨洪教授。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2/11/e1601063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科学技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