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研究”取得诸多创新成果

    发布时间:2014-02-25 点击次数: 作者:社会科学处 来源:新闻中心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由我校商学院高波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研究”(10JZD0025)取得丰硕成果。目前,课题组已完成专著1部,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房地产周期、房价决定机制及经济效应、房价泡沫、土地财政等问题上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中国房地产业存在周期吗?对这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由高波、赵奉军等著的《中国房地产周期波动与宏观调控》一书做出了全面、系统的回答。本书在探讨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理论模型和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应用调和分析、谱密度分析和其他计量经济方法分别对中国房地产的投资周期、需求周期和价格周期进行实证分析。课题组运用全国和35个大中城市1986-2010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和房价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存在12年左右和3年的中周期和短周期,房地产需求存在6年左右的周期,房地产价格存在12年左右和2-4年的中周期和短周期。
      高波课题组从预期、收入差距、城市化、公共服务供给和土地供给弹性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房价的决定,也研究了房价对居民消费、生育率、财政收入和产业升级等经济变量的影响。例如,《区域房价差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升级》(高波等著,《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一文对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进行拓展,发现区域房价差异导致劳动力流动,从而诱发产业转移;地区的相对房价升高,导致相对就业人数减少,并促使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实现了产业升级;通过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检验,证实中国城市相对房价变化,促使东、中、西部地区发生了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又如,论文《遗产动机与财富效应的权衡:以房养老可行吗?》(陈健、黄少安著,《经济研究》2013年第9期)系统论证了遗产观念影响“以房养老”的过程及具体影响程度。研究发现,“以房养老”之所以受到局限,主要是由于传统的遗产观念对住房财富效应的发挥起了抑制作用。
      基于独特的研究视角,高波课题组还对房价泡沫的测度和产生机理进行了探讨。论文《预期、投机与中国城市房价泡沫》(高波等著,《金融研究》2014年第2期)构建预期均衡价格模型,选用1999-2011年中国3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对这些城市的房地产泡沫进行测度。结果发现,从城市层面来看,绝大多数城市房地产泡沫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城市房地产泡沫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论文《预期、收入差距与中国城市房价租金“剪刀差”之谜》(高波等著,《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着力解释了城市房价租金“剪刀差”之谜,即2003年以来中国城市房地产销售价格相对租赁价格更快上涨,进而使房价泡沫固化这一现象。
      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土地财政在政府财政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高波课题组也关注了这一研究领域。发表在《产业经济研究》、《学海》等刊物的一系列论文,探讨了土地财政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城乡消费差距、城市人口扩张、公共教育均等化等变量的经济效应,拓展和深化了学术界对于土地财政问题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高波课题组于2011年7月至9月对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福州、济南、郑州、武汉、长沙、广州、重庆、成都、西安、合肥、海口、深圳、昆明、南昌、贵阳、太原、南宁、西宁、兰州、银川和呼和浩特等30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每个城市的普通市民进行了开放式访谈。本次调查共收回调查问卷6428份,其中有效问卷6102份。这些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已应用于实证分析中,极大地增强了该课题研究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