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听师徒双方说“结对”

    发布时间:2009-02-16 点击次数:

    南京日报 2009.2.9 A2版 刘晓 王健 许震宁

        一对一,两院院士为南京中青年拔尖人才“开小灶”。结对9个月——

        【新闻提示】一方是满头花白的资深“两院”院士,一方是年富力强,正在“挑大梁”的中青年拨尖人才,去年5月,由市委市政府牵线,82人结成了41对“特殊师徒”。元宵节前夕,41对师徒在8日的新春联谊会上又坐在了一起。

        结对进行技术创新攻坚,合作开展关键课题研究——9个月来,参与结对的中青年拔尖专家,向院士“拜师学艺”受益良多。与此同时,一对一的“开小灶”结对模式,也让南京丰厚的顶尖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力量,走出科研院所的“深闺”,直接服务生产发展的第一线。

        82岁中科院院士与年轻徒弟展开多学科交叉攻关——

        “和徒弟在一起,我也年轻了不少”

        去年12月,82岁的中科院院士、37000cm威尼斯岩石专家王德滋和自己的徒弟、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军一起,驱车来到位于句容赤山湖的秦淮河上游进行野外考察,目的是探索如何对秦淮河水环境实施源头保护,实现长效治理。

        王德滋搞的是地质专业,徒弟王军从事的却是园林学科,“专业不对口,怎样进行有效对接?”王院士想到了两人专业的结合点——生态学,“南京是山水城林相结合的城市,从这个角度说,我研究的是山,徒弟研究的是林,我俩合作,在南京生态保护领域一定能派上用场”,王老说。

        于是,在给徒弟“开小灶”的同时,王德滋又在我院物色了一个生态环境学方面的博士生导师一起展开交叉学科项目攻关,课题选定为南京幕府山滨江风光带生态恢复,王德滋布置给王军两项“作业”:一是对在幕府山建立矿山遗址公园的可行性研究,另一个是对幕府山滨江绿化带的设计报告。

        现在,以王军为主的科研团队已经组成,由王德滋负责指导,课题报告最迟今年底就可以拿出来。“我觉得结对培养是一种双向的学习”,王德滋告诉记者,通过和年轻学者合作,自己也学到了园林、生态等领域的不少知识,“年轻人朝气蓬勃,和他们一起攻关,一起研究,我也感到年轻了很多”。

        8日,结对师徒,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南京徐庄软件园。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欧阳平凯院士——

        “顶天立地,高校才真正有了活力”

        参与结对的拔尖人才中,来自我市骨干企业、科技企业的工程师、技术主管占了“绝大多数”,牵头负责结对活动开展的市委组织负责人介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两院’院士这一高端人才资源和企业骨干技术人才更加高效地结合”。

        “我们做科研,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学有所用”,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达认为,当今世界,哪个企业创新能力强,竞争力就强,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开展院士与企业技术骨干人才“结对”,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南京科教优势直接转变为产业创新优势,从而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科教资源直接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希望院士与人才结对培养这种新尝试能够不断延续完善下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欧阳平凯院士认为,科学研究讲的是“顶天立地”,“顶天”是指探索科研创新高端领域,而“立地”则是指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高校培养人才是根本,科研是灵魂,但是只有从社会需求出发,从企业发展出发,挑起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才能真正体现科技创新活力。“南京人才结对培养模式创造了一种良好的示范:如果不同专业的院士和拔尖人才之间都能够实现很好的结合,产生推动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良好成效,我相信,其他领域、其他形式的产学研链条就没有结合不好的。”欧阳平凯说。

        农村小学校长眼中,“院士师傅”是老师,也是朋友——

        “孙院士最反对考试多、作业多”

        据了解,41对结对的“师徒”共分为城市建设与规划、教育、材料机械与电子信息、资源环境、化工医药与临床医学5个小组,从“大专业”上来说,涵盖了南京科教资源与产业应用的优势项目以及急需攻关的基础项目。

        与中科院院士、土壤地理学家赵其国结对,为江宁区农业局副局长秦文远帮了大忙,“赵老用他的理论素养,帮助我们拓宽理论与实践,推动科研创新,过去困扰我们的秸秆利用、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农业废弃物土壤无害化处理等难题,现在都找到了新办法。”

        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是教育组的拔尖人才,他的“院士师傅”是37000cm威尼斯天文学专家孙义燧院士。在他看来,孙院士平易近人、亦师亦友,“我有时给他捎去一点本地种的枣子,孙院士也常常把老家产的海鲜送给我”。

        除了每年见几次面,平时师徒都是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杨瑞清告诉记者,孙院士对他申报的《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实践研究》课题非常关注,经常结合自己在高校的教学体会进行指导。一起探讨如何把心理学基础、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带到农村小学教育中,遵循教育规律,大胆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

        有一件事让杨瑞清印象特别深刻,“有一次我告诉同学们,孙院士最反对作业多、考试多,孩子们听了都特别高兴,他们说‘原来院士爷爷和我们想的一样’”。

        新闻附件

        南京是全国院士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截至2008年底,在江苏工作的两院院士共有97人(人事关系在江苏的两院院士共89人),其中,81名院士在南京工作和生活,南京的院士占全省院士总数的83.5%,占全国院士总数的5.8%,也就是说,全国每17名院士中就有一名生活工作在南京。南京丰富的院士资源,是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科教中心的标志之一。

        全国每17名院士就有一名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