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 2008.11.11 A3版 陈炳山 孙巡
从11月11日起,本报在焦点新闻版推出 “省级党报联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
这组特别报道由本报发起,得到全国近20家省级党报积极响应。
这组特别报道聚焦改革开放30年光辉历程中具有全国影响的典型人物、重大事件、重要现象等。所谓“纵横三十春秋,讴歌改革开放。聚焦风云激荡,追忆似水年华。” ——编者
任何一部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著作,在叙述这个辉煌时代起点时,都无法绕开一个人、
今年73岁的胡福明,满头白发。还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烟,还是畅所欲言,30年来,胡福明似乎没有变。但30年来,中国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找到了中国突破的总开关”
提到胡福明,一般人想到的就是他的那篇文章。但胡福明说起这辈子记忆犹新的大事,是“两次解放”。第一次1949年的解放,家里分了地,胡福明入了党,上了大学。大二,胡福明从中文系新闻专业改读哲学。放弃新闻,成就了他日后那篇石破天惊的哲学理论文章,让他成为30年里被不断追逐的“新闻”人物。
“四人帮”粉碎了!“那是第二次解放!”1966年,胡福明戴上了“黑帮分子”的帽子,打倒、批斗、戴高帽子、游街、在红卫兵监督下扫厕所……“四人帮”倒台,胡福明像突然被激活了,“我院揭批‘四人帮’,我第一个发言;省里批‘四人帮’的万人大会,我也是第一个上台。”1976年底开始,胡福明在我院学报上连发4篇揭批文革的论文。
但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的春潮在1977年遭遇意想不到的寒流。有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矢志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正式出笼了。
“‘天安门事件’、‘南京事件’都是经过毛主席定性的,按照‘两个凡是’的精神,都不能平反,邓小平也不能全面复出。那就是不准拨乱反正,不准否定‘文革’!”胡福明说,“两个凡是”不仅是思想禁区,也是政治枷锁,他感到“两个凡是”是中国当时发展的“总开关”,不打破它,中国没法往前走!
1977年三四月,胡福明终于琢磨出了办法:把林彪的“天才论”和“句句是真理”作为“两个凡是”的替身来批判,含沙射影批“两个凡是”。
1977年6月,爱人住进江苏省人民医院(当时称工人医院)手术,胡福明入院陪护。那些夜晚,在病区的长廊上,医生护士经常能看到胡福明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趴在凳子上查资料、写东西。当时正在住院的爱人根本不知道胡福明写的是啥,他也没有跟其他老师和学者讨论。“怕株连,弄不好要坐牢的。”6月底,爱人出院了,胡福明文章的提纲也写好了。
那年暑假,在我院15舍筒子楼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胡福明精心推敲着他的文章。8月底,近8000字的文章杀青了。
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一个看中胡福明这篇文章的是当时《光明日报》哲学版编辑王强华。9月初,胡福明文章寄出,四个月后收到了王强华寄回的文章小样。
但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看到哲学版的文章大样后立即拍板,文章要用在头版!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篇石破天惊的文章直接引起了全国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0年来,这位“特约评论员”到底是谁,一直有争论和猜测。
光明日报内部还保存着这篇文章多个版本的清样,据说其中12个清样上作者的署名是胡福明。胡福明回忆说,为了修改文章,后来他干脆住到了光明日报的招待所。有一天,杨西光来到招待所告诉他,文章作者署名准备用“特约评论员”,那样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当时杨西光说:“我聘你当特约评论员。”胡福明爽快地答应了。
胡福明对记者说,这篇文章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很多人都作出了贡献。4月中旬,王强华把胡福明接到光明日报社开了一个小会,讨论怎样修改文章。在座的有杨西光、王强华、马沛文(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还有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的编辑孙长江。
“杨西光、孙长江、王强华、马沛文……都动手修改,都作了贡献”,其中中央党校的孙长江贡献更大些。胡福明说,可以说这篇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思想解放,是人民觉醒的结果
胡福明告诉记者:“记得上一个十年,也就是改革开放20周年的时候也很忙碌,也很热闹。”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他更加忙,广州、深圳、杭州、衢州、上海、无锡、北京,各地都请他去做报告、参加各种纪念活动,胡福明不无愧疚地说:“有些地方请我去,我没去成,跑不动了。”
有人说,胡福明一篇文章开启了一个时代,是他的文章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他是思想的英雄。胡福明对此连连摆手:“我不是英雄。”
胡福明说,他只是喊了一声,引起了共鸣。破除“两个凡是”,是人民觉醒的结果。思想解放是全国性的民主运动,是人民自己解放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