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研究型大学支撑创新型国家

    发布时间:2008-11-13 点击次数: 作者:张杰 来源:光明日报 2008.11.12 11版

    光明日报 2008.11.12 11版 张杰

      作为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研究型大学把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广泛而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研究型大学为各行各业,特别是引领带动型领域不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思维的建设者,发展创造出现代科学与文化建设所必需的层出不穷的新知识,同时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科学、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参与者。

      各国历史已经证明,研究型大学事关国家利益、研究型大学是科技振兴的知识源泉、经济腾飞的坚实后盾、大国崛起的战略选择。20世纪中,研究型大学提出“服务社会”的理念,主动进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大大缩短了知识技术化和产品化的过程,逐渐成为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一批研究型大学成为科技发展的直接推动者。重大科技成果的发明者中,一半以上是大学里的研究人员。到1990年底,美、英、法、德、日、加六国已经建起了515个科学园。以研究型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积极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

      不断完善的政策环境。我国政府支持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决策,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国家确定了20所“国家重点大学”,重点关注重点建设。改革开放后,政府恢复对“国家重点大学”的建设,并通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生院等项目的建设,推动中国内地一批高校科学研究和学术水平实现了快速发展。

      1995年,我国启动了“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在“211工程”一期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与以往的重点建设相比,“985工程”的建设范围更小、建设要求更高、建设投入更大,体现了我国政府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经过“985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设,我国若干所高水平大学的科研环境大幅改善、学术水平快速提升、国际声誉显著提高,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学术的对话能力。

      日益彰显的核心地位。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采取多方面措施,努力改善自身的学术表现,在实现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这一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

      鼓励发表国际性学术成果。1997年到2006年十年间,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数量翻了两番。2006年40所“985”大学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占中国内地发表总数的1/2。其中,“985工程”一期首批建设的9所高水平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37000cm威尼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发表的SCI论文约占中国内地发表总数的1/4。

      不断提高学术成果质量层次。2006年,我国TOP25%影响因子的SCIE论文,半数以上由“985”高校发表;高水平9校发表的SCIE论文中,30%左右的文章影响因子进入TOP25%。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前正在努力确立自身在全球的学术地位。这些高校在一系列学生交流和联合学位项目中不断取得成功,在吸引留学生和建立联合研究项目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此同时,这些高校还力图引进国际评估标准,对教师、学术项目以至重点学科开展国际评估。

      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

      “985工程”一期首批建设的9所高校,已经成为代表国内高校办学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高水平研究型9所大学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从1997年平均不足0.4的水平,发展到目前的0.75,超过美国一流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水平。高水平研究型9所大学校均博士学位年授予数,从1997年的不足200人,发展到2005年的650人左右,已经超过世界百强的平均水平。目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正全力以赴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教师结构明显改善。我国高水平研究型9所大学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已经由1997年的17.5%,发展到现在约为50%,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预计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75%。

      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我国高水平研究型9所大学的校均科研经费,已经由1997年的1.78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5年的8.39亿,增长了3.7倍。

      科学研究日益活跃。我国9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际科学引文索引收录(SC IE、SSC I)的论文数量由1997 年的校均不足500篇,增加到2005年校均2200多篇,达到世界百强的水平。这9所大学还积极参与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专利申请数由1997年的校均40余项,上升到2005年校均500多项,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从历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我国高校总体情况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总体实力正在迅速提升,跻身世界500强的大学由2003年的9所,增加到2007 年的14 所。

      还需进一步推进重点大学建设

      以上材料说明,我国政府对大学实施的一系列重点投入政策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高等教育竞争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越来越趋于白热化。从最近海外高教动向来看,国际重点大学建设出现了“高标准、集中化、大强度”的改革趋势,即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建设范围进一步缩小,投资强度进一步加大。如日本政府在“21世纪COE计划”的基础上,于2007年启动了以建设世界顶尖(TopClass)教育研究基地为目标的“国际COE计划”,将所资助的学科点数量削减了一半,同时把每个学科点年资助额度的下限提高了5倍,希望通过收缩规模,加大投入,进一步突出资助的重点,提高重点资助的效果。

      从我国“985工程”前两期建设工作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策略方向与国外形成反差,即建设范围逐渐扩大,从最早的“2加7”扩展为目前的40家,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因此,本人建议“985工程”三期建设缩小建设范围,集中有限资源,加大对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投入强度,加快它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