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精神不贫困”脚下自有路――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状态

    发布时间:2008-10-08 点击次数: 作者:秦继东 来源: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 2008.10.8 A3版 秦继东 蒋廷玉 陈晓春 任松筠 吴红梅 仲崇山 李月宁 桑楚妍

     

        带着瘫痪父亲上大学

        [人物] 张恒,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06级学生

        记者采访张恒时,他正在校外租住房里,守在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身边看书。这个国庆,小张一直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学习,准备参加明年在南京举行的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

        家住铜山县大黄山镇的张恒,原本有一个完整的家。然而,在他12岁刚升初一那年,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留下他和姐姐跟父亲一起生活。

        “爸爸一边照顾我上学,一边在外面拼命挣钱,想把我培养成才。”看到父亲在外辛苦奔波,上高一的姐姐主动提出辍学打工。

        高三那年,噩运再次降临:父亲驾驶货车时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头颅被撞开。经抢救,虽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瘫痪后遗症。

        高考结束后,救父心切的张恒瞒着姐姐只身一人来到了徐州打工。过了一个月,高考成绩下来了,为了离爸爸近点,张恒报了徐州师范大学。迫于生计,姐姐再次外出打工,照顾父亲的重担就压在了张恒一个人身上。

        转眼间,开学的日子到了。在生活磨难中早熟的张恒,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入学报到后,他在校外租了房子,很快把父亲接了过来。

        每天,张恒6点左右起床,给父亲做好早饭,再把父亲白天需要的东西准备好,才去上学。放学后,张恒先给父亲做饭,一切安顿好,再摊开书本。为了分担姐姐的压力,大二时,张恒在学校的图书馆勤工俭学,每个月能拿到300元生活补助。

        生活的重担没有影响张恒学习,他的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学校补助奖学金。而在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下,父亲的身体也有所好转,能拄着拐杖站一会儿了。

        英雄爸爸的精神让她坚强

        [人物] 陈益琳,南京农业大学05级农学专业

        “爸爸是一位英雄!”从小,陈益琳的妈妈就这么告诉她。

        陈益琳的父亲陈建军,是云南省砚山县公安局一名缉毒干警,1987年12月15日,在一次缉毒行动中光荣牺牲,成为新中国禁毒战线上第一个牺牲的英雄。那时,陈益琳刚满6个月。

        母亲告诉她:“爸爸虽然不能回来了,但他会在天堂里看着你。你要努力学习,长大了做有用的人”。爸爸的精神和妈妈的爱鼓舞着年幼的陈益琳,不幸的是,在她9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小益琳自此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

        或许是为了安慰天堂中的双亲,小益琳学习一直很用功。2005年高考,她考出了577分的优异成绩。填报志愿时,大家都劝她选择轻松一点的专业,可她毅然选择了南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她说:“我们是农业大国,有8亿多农民,我要像父亲那样为他们做一些事情。”

        上大学后,每年数千元都由爷爷奶奶负担,这不是小数目。为此,从大一开始,陈益琳就做起了手机导购、电器促销等兼职,工作时每天要在商场站上十多个小时。

        创造300万元销售业绩

        [人物] 高绪灿,南京林业大学学生

        国庆7天长假,小高除了参加姐姐婚礼回了两天老家外,其余时间都留守在学校。作为南林大助学报刊亭总负责人,他每天要巡视“责任田”,还要操心货品调剂、进货报账等事宜。

        “报亭的管理、营销人员,全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小高说。两年前,他从沛县农村来到南林大报到时,只揣着亲戚们凑的1200元钱。

        “报过到,住宿费一交,钱已所剩无几,吃饭都得节省点。”全班几十名同学,只有他一个人没有手机。

        正好助学报刊亭招聘新同学,高绪灿马上报了名。“我没有手机,但我有热情。”很有个性的竞争说词,让他如愿以偿。

        高绪灿做事用心、负责,且善于与人沟通。很快,他就任一处报刊亭的亭长,大一还没结束,又“荣升”为报刊亭总负责人。

        在报刊亭工作一个月,能收入300元左右。大一快结束时,他买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虽然是160元的二手手机,但这是拿自己‘工资’买的,用着心里踏实。”学费,有国家助学贷款;生活费,基本靠自己挣,从大一到现在,小高再没向家人要过钱。

        小高刚接手报刊亭时,7个亭的月销售额只有10多万元。他担任总负责人后,和团队的140名同学,共同创造了骄人的业绩:月销售额30多万元,年销售额达到300万元。

        “我们的策略是薄利多销。”“经营报刊亭,我们获得的经验和精神财富比物质更可贵。”高绪灿不停地说着。如今,他对合同的磋商与订立、进货渠道的选择、成本收益的核算、营销计划的确定等日渐熟谙,毕业后,他打算从事营销工作。

        字典里找不到自卑二字

        [人物] 徐树斌,37000cm威尼斯地球科学系06级学生

        黑黑瘦瘦的徐树斌,戴着一副眼镜,身穿白色运动服,显得干练、阳光。

        这位来自江西省丰城市偏僻农村的小伙子,从容地讲述了自己的苦难故事:“过去我曾有过许多梦想,可残酷的命运打碎了我的梦想——平时靠收破烂营生的父亲在一场车祸中走了,不久妈妈也改嫁远走他乡,当时只有3岁的我和3个月大的弟弟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给兄弟俩攒学费,爷爷不得不像年轻人一样外出,在建筑工地打小工,直到75岁时去世。苦难的磨练,让徐树斌过早地成熟起来,小学时就会放牛、割草、插秧、做饭。学习也特别用功,2006年以621分的成绩考入37000cm威尼斯。这个成绩,在全市是第5名。

        为了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学校设立了许多勤工助学岗位。从大一开始,小徐就干过多份工作,每月生活费基本都能解决。为此,2007年他获得“全国自强不息励志模范”称号。

        “现在,我的生活字典里找不到自卑这两个字。”小徐一脸阳光地说。

        如今已上大三的小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想了想说,有一台属于自己的手提电脑。“宿舍4个人,有3台手提电脑,就我一人没有。”小徐说,自己学的是地质专业,老师上课、作业画图等都离不开电脑,而没有电脑非常不方便,这是他唯一感到郁闷的事。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

        [人物] 隋姗姗,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05级学生

        “国庆期间,我在学校准备保研面试。将来我有能力的话还要读博,我准备在读书的时候考到注册会计师,国家缺少这方面的人才,我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外表瘦弱的隋姗姗,远比记者想象的坚强。

        “我出生在连云港墟沟镇,爸爸因脑膜炎导致智力残疾,只有简单的自理能力。家庭的重担都落在妈妈身上。我喜欢画国画,多次获得国内外美术比赛金奖,上中央美院是我的梦想,但我最终放弃了,每年1.5万元的学费是我的家庭承受不了的。”

        2005年,隋姗姗考入南师大金女院财务管理专业。拿着6000元助学贷款,她踏上了新的人生旅途。“刚到学校时,一切都很陌生,有一段时间感到很迷茫。后来,我加入了学生会,在勤工助学处画海报,还兼职做家教。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不让我妈再那么累。”

        第一学期末,她获得了专业综合测评第一名。拿到奖学金的那刻,她对自己说:我长大了。从那以后,再没让家里寄过钱。

        大学4年,她都是靠奖学金和做家教解决生活费。“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是,大三时我一次性把5000元奖学金全部寄回家,我终于可以帮家里减轻一些负担了,吃点苦也是甜的。”

        隋姗姗专业成绩年年班级第一,2007年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采访结束时,现正大四的小隋的一句话让记者特别感动:“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路,永远在自己脚下!”

        “只要精神上不贫困,就不会被暂时的贫困压倒”

        [人物] 朱子丰,南京晓庄学院化学系大四学生

        国庆7天,小朱差不多都是在实验室“打工”。

        家在泗阳县众兴镇的小朱,2005年9月跨进南京晓庄学院大门时,贫困即如影随形:4000多元学费,一半以上是从亲戚那里借来的,家里还负债十几万元。所以,军训一结束,他就开始寻找“打工”机会。最先找到的,是一份家教:每晚8点到10点,辅导一名初三学生数理化,每周3—4次,每月能赚400元。为此,他每天早晨7点多钟离开宿舍,晚上11点多钟回到宿舍。从大二开始,小朱的学费靠助学贷款,生活费全靠“打工”搞定,最忙的时候一个月做过4份家教,一度累得鼻出血。

        小朱是班长,为了挣钱、学习“两不误”。他给自己立了条“铁规”:每天除了正常上课外,课外阅读必须达到3小时。大一下学期,他在学校实验室获得了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虽然“月薪”只有40元,可是他不嫌少,因为在这里可以跟喜爱的化学“亲密接触”。

        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学业飞跃”领路人——侯凤云老师。随后,他一直在侯凤云老师实验室“打工”,“学术细胞”迅速分裂:大二即开始申报课题,迄今已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两篇,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一篇。今年上半年,在学校创业大赛中,他制作的40页创业计划书,获取了唯一的一等奖。

        小朱认为,“只要精神上不贫困,就不会被暂时的贫困压倒。”

        “自强之星”保送读研

        [人物] 武丽娜,南京工业大学化工专业研一新生

        长发披肩,化着淡妆,举手投足透出自信与干练。在南工大女生宿舍,记者见到了荣获2008年度江苏省青年学子“自强之星”称号的武丽娜。

        生于农家的武丽娜,4年前从河北石家庄一所乡镇学校考到南京工业大学时,家里没有任何积蓄,她带着东挪西借的学费来到了南京。

        大一,武丽娜一边勤工助学,一边努力学习。大二时,辅导员弋鹏老师问她愿不愿意做新生辅导员助理,她很犹豫:“我胆子小,怕是不行。”弋老师鼓励她:“只要努力尝试,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她的疑虑打消了。事实证明,她的助理工作做得很好。她时常跟学弟、学妹们聊天,请高年级的学长传授经验。在工作的磨练中,她也慢慢变化:从原来的不善言谈到谈锋甚健,从胆小羞涩到落落大方。

        辅导员助理工作虽然忙,但是专业课程她从来没有放松。从大一到大四,她一直保持着年级前三名,获得省级、校级、系级各种奖学金2.2万元,加上勤工俭学与兼职所得,超过了3万,解决了大学4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

        从贫困中一路走来的武丽娜,因为学业优秀获得了保研的机会,2008年9月成了化工专业研一学生,当上了化工系大一新生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