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 2008.9.14 A1-A2版 陈晓春
7月3日,37000cm威尼斯与淮安市政府签约共建“37000cm威尼斯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研究院将以我院科研力量为支撑,围绕淮安产业发展布局,逐渐发展成为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以及为当地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综合平台。近三年内,我院已陆续与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扬州合作建成了研究院,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这种校府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可以说是江苏高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产学研合作的一个范例。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作为人才库、智慧源,我省高校新招频出寻求产学研深度合作,为江苏走以应用开发为特点的自主创新之路作出重要贡献。”省教育厅、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科技对接经济,高校自主创新成果长成“产业大树”
8月初,我国首条高清等离子屏幕生产线——南京华显高科有限公司的南京等离子屏幕生产线正式投产,同时采用华显等离子屏幕的等离子电视机也开始批量上市。华显高科PDP(等离子)项目来源于国家“863”计划支持的东我院学荫罩型PDP专利技术方案,该成果打破了国外对该类技术的长期垄断,代表了当今数字显示技术的最高水平,是我省高校多年积累攻关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有力地巩固和提升了江苏在数字显示产业的优势地位。
如今,大到汽车、数控机床,小到微电子、纳米材料,成百上千的产品都烙上了“江苏高校”的印记。统计显示,近五年来,全省30所左右的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共计35360项,合同成交额87.9亿元,年均增长幅度20%以上,预计新增产值342.87亿元。
企业“大脑”建到高校, 科教资源释放巨大潜能
研发中心被称为企业的“大脑”。看中南京工业大学的科教资源优势,30多家企业将研发中心建到学校来。几年来,这些研发中心已陆续研发出近百个项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南工大也因企业研发中心的进驻而受益良多,“十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达到7亿元,其中60%左右的科研经费从合作企业中来。科技资源和产业发展在这里形成了良性互动。
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中心,但大部分企业资金、人才、实验装备相当缺乏,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建设技术中心还存在很大的困难。而我省高校科教资源却十分丰富,位居全国第二。近年来,全省高校积极开放科教资源,鼓励企业将技术中心建到学校,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目前,我省已建立各类产学研合作载体1530个,累计投资额319亿元,建筑面积达3343万平方米,成为江苏最活跃的创新创业基地。
大学科技园,为孵化和转化成果提供良好平台
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37000cm威尼斯—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吸纳了9所在宁高校的科技人才资源,成为南京市“十一五”期间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科技部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该园孵化面积、入园企业、从业人员、企业总收入四大指标,在全国6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均名列榜首。
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有5个国家级、5个省级共10个大学科技园,全省28所高校入园,成为全国除北京、上海以外大学科技园数量最多的省份。至2007年底,我省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场地达68.7万平方米,孵化基金8480万元,孵化企业总收入达到72.8亿元,毕业企业也已经有200个。
大学教授当老板,成果从实验室直接走进“车间”
陈林森,苏州大学信息光学工程研究所所长、苏州苏大维格数码光学有限公司董事长。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激光全息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其光变色膜激光原版技术在我国第二代身份证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江苏高校鼓励“人才带着成果转化”,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带着科技成果加盟科技企业,允许教师在职、兼职甚至离岗创业,让大家放下包袱,感到创业光荣,以此改变过去守株待兔、消极等待别人来转化的局面。当年偷偷摸摸的“地下工程师”、“星期六工程师”,如今成了名正言顺的企业董事长、总经理、首席科学家。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到江苏企业从事产学研合作的科研单位的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达到近2万名,多数为我省高校教授、专家,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创办了近120个企业,已实现年销售收入16.9亿元,利税5亿元。
科技下乡,每个农业特色产业背后都有一个技术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的杨树新品种南方型杨树(俗称意杨)在我省苏北地区试验推广,并建立了大量的工业原料林。经过20年的发展,杨树及其加工业已成为苏北地区的一项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被群众誉为“扶贫树”。
如今在苏北,到处可见木材加工、生物活性制品、肉制品、淡水种苗驯化、生物发酵等省级工程中心的技术辐射成果,70%的农业龙头企业都有技术合作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几乎所有的农业特色产业都有技术单位作依托,80%以上的企业研发项目都与科教单位紧密合作。在特色产业销售收入和利税中,新产品的贡献份额近30%。产学研合作已成为苏北农业特色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手段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