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徐小跃:国学之道(15)之思想观念

    发布时间:2024-07-14 点击次数: 作者:徐小跃 来源:现代快报

    (2)自生自化 生成、派生之“生”也好,持续不断生成变化也好,即“生生”尽管有各种不同规定性,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不变的思想观念,那就是万物各自生、自化、自变、自新。这一思想观念体现在不同的“观”中呢。也就是说,万物的自生自化也是“生生观”所要揭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观念。“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传》语),“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礼记》语),“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论衡》语)是中国古人普遍信奉的道理和精神。

    万物的自成自化的思想观念具体反映在“阴阳观”之中。无论是孔子的名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还是荀子的名言“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荀子-礼论》),他们所要申明的都是万物自身的阴阳相互作用而促使了万物的生成变化。所谓的天地不言不语而结合交感,实质是谈阴阳二气的结合交感。换句话说,天地即阴阳二气,而阴阳二气乃为生命所本有,所以,“天地合”就是“阴阳接”。“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天地合而万物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所要强调的观念并非是天地“生”万物,而是指万物之“自生”。强调“天地合”就是“阴阳合”的目的,正是要突显万物的自生自化的思想观念呢!

    阴阳合一定是指万物各自的阴阳之合。万物自身的阴阳组合而有了自身,此乃“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地合而万物生”的本义者也。而“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语)的本义也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才是。万物各自的“阴阳”生出了自己,这就是“道”的世界,就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生生之谓易”(《易传》语)的“生生观”所要阐述的也是万物自生自化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说,“生生之谓易”实际上是在谈“静动”以及“生成”的问题。道家的老子将其归结为“道德”问题。第一个“生”是指“道”;第二个“生”是指“德”。“道生之,德畜之”(《道德经》第51章),此之谓也。老子所谓的“道德”是有其特殊所指的,不是在谈论伦理道德的问题,而是讨论包括“万物负阴而抱阳”在内的万物生成的问题。在老子思想那里,“道德”都代表万物“内在本质属性”。所谓“内”就是“静”的意思,就是“未发”的意思,就是“看不见”的意思。恰如“种子”有生命之性,有生命能量,但它看不见,处于“静”和“未发”状态者也。然而,“种子”却有生成的能量和属性,有了条件就会生发出来,即“动”起来。“生生”即是“生成”者也,即为“道德”者也。老子的《道德经》是讨论“无有”“体用”“一多”“生成”等问题的,故而,《道德经》又可被称为“《无有经》”“《体用经》”“《一多经》”“《生成经》”呢。

    由上可知,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周易》,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的儒道两家,都在宣扬一个共同的思想观念,那就是万物的自生自化。值得注意的是,“万物的自生自化”实际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直观”的思维方式与“无神论”的价值观念。

    不能简单的认为“生生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或直接将中国哲学概括为“生生哲学”就完事了。也就是说,不能够以承认不承认天地自然的物质世界是否是生成变化这一观点来概括中西文化的不同特征。你能说西方哲学不主张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吗?“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语)是西方人千年来接受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也在强调一切都在流动和变化中。当然更能代表西方哲学的当推柏拉图思想。我们在进行中西文化思想比较时一般是在这一范围内进行的。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哲学不会否定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西方文化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一个在其外,其上的一种“理念”“精神”在起着作用的。与此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认为“物在动”,且不靠物以外的任何存在去推动,“物自动”者也;而西方传统文化则认为“物在动”,然是靠物以外的存在在推动,“物由他者推动”者也。这才是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别所在啊!

    “物是自动”所引出的一定是“无神论”;而“物动是由他者推动”所可能引出的一定是“有神论”。中西文化的千年发展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观”所强调的“万物的自生自化”发展出的是无神论思想;而西方传统文化的“理念论”所强调的“万物由他动”发展出的是宗教神学论。而这又构成中西文化一个非常不同的文化特征呢!

    要之,“物动且自动”与“无神论”才是“生生观”所要呈现的更本质的道理和精神呢!

    徐小跃(江苏省文史馆员,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37000cm威尼斯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