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砥中流 立潮头】江苏: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

    发布时间:2024-07-06 点击次数: 作者:李俊彦 朱晓莹 何斐 杨帆 罗聪懿 尹美又 俞铭义 耿昊东 程芸 责编:朱安琪 王晓艳 来源:荔枝网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革新进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作为经济大省,江苏勇挑大梁,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8500万江苏儿女以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敢啃硬骨头、勇涉深水区,在改革开放最前沿趟出了一条气象万千之路。为全面展现全省上下 “一着不让抓好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为高质量发展增动力添活力”的实践与成就,7月6日起《江苏新时空》推出系列报道《砥中流 立潮头》,首先来看第一集《江苏: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

    江苏台记者朱晓莹:“这里是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我手上拿着的这本政策汇编,集合了南京片区制定实施的一大批具有首创性的改革创新举措,涵盖贸易通关、金融创新、数字化转型、跨境投资等方面,共计超过190项,其中超过60项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如今,在这片热土上,改革的浪潮不断涌动,片区累计引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400家。”

    揭牌五年来,肩负着“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使命的江苏自贸试验区热潮奔涌。在全国首创“海外仓离境融服务模式”、率先搭建生物医药集中监管与公共服务平台、试行长三角外国高端人才互认政策……一项项制度创新的成果在南京、苏州、连云港三大片区加速落地,不断放大自贸“溢出”效应,带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2023年,江苏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1.7万家,完成外贸进出口近4700亿元、约占全省9%;实际使用外资17.4亿美元、约占全省7%。开放型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同批自贸试验区前列。

    江苏省商务厅党组成员、省自贸办副主任汤大军说:“五年来,江苏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围绕 ‘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累计总结形成制度创新成果近400项,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提升了三大片区实体经济支撑力和外贸外资吸引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江苏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几乎每次都必谈改革。殷殷嘱托,重若千钧。全省上下、千行百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推动下,在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上勇毅前行。

    围绕中央部署科学谋篇布局。全省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系统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举措,按照深入贯彻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要求,制定出台八个“行动方案”和两组“若干措施”,立足全局发展谋划推进改革工作。

    聚焦重点领域加强改革系统集成。一方面聚焦发展急需,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民营经济、 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领域改革系统集成,另一方面聚焦民生关切,统筹推进就业增收、养老、托育等领域改革配套衔接,让一批深层次矛盾问题取得新突破。

    着眼先行先试开展改革试点示范。全省完善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项目“两张清单”,累计近700项任务,2014年以来共有50余个案例入选“中国改革年度案例”。

    此外,江苏还通过制度创新狠抓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每年制定深改委工作要点,形成“任务书”“时间表”;每年挑选一批事关全局的改革任务展开专项督查。真正用制度创新护航改革久久为功。

    江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何光胜说:“江苏坚持制度化推进改革,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机制方法,在全国较早建立了领导联系重点改革任务制度,牵头联系的都是涉及面广、推进难度大的改革项目。省、市、县三级领导每年联系的重点改革任务都在2000项左右。啃下了一批难啃的硬骨头,攻克了很多重大改革难题,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显著提升。全省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聚焦“经济强”:在全国率先出台科技改革30条;率先启动制造业智改数转,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建立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工作机制和任务清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不见面审批”改革做法被全国推广。

    聚焦“百姓富”:出台《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用33条举措保障富民增收;在全国率先出台相关标准,制度化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等13个领域90个服务落地见效。

    聚焦“环境美”:在全国率先划定生态红线、率先建立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探索实施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全国推行;首创“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和“绿岛”建设,为生态“留白”,让新时代鱼米之乡绿意更浓。

    聚焦“社会文明程度高”:在全国创新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一体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出台《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全国首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性法规,人文江苏的时代底蕴愈加醇厚。

    2014年以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级台阶,从6.51万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2.82万亿元,5个城市经济总量过万亿,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0∶1降至2.07∶1,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服务处副处长朱煜说:“我们在知识产权领域推行了一批专利改革措施,推动了专利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创造热情。”

    常州国家高新区长江大保护指挥部综合协调组组长巢飞说:“我们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目前,沿江1公里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企业全面实施关停并转拆,生态岸线占比达到了80.6%。”

    苏州市民刘瀚文说:“改革也让我们的城市发展,百姓生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既能感受到城市的现代化,又能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无穷魅力。老百姓的幸福感越来越高。”

    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镇郑河村村民刘家龙说:“村里面也开办不少企业、引进了工厂,我们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收入比十年前至少提高了好几倍。”

    37000cm威尼斯商学院教授、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沈坤荣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江苏始终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尤其是突出问题导向制定改革清单,以全面深化改革解难题、破障碍;聚焦卡点堵点,着力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攻坚突破;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应该说,这些年来形成了一大批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江苏经验’,通过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动力和活力。”

    时代长河奔涌向前,奋斗脚步永不停歇。新征程上,江苏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和精神,在改革的浪潮中一往无前,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贡献江苏智慧和江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