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的包子店、发屋的老板娘、高淳老街的梅家鞋铺、天泉湖边的农人……在南京作家王慧骐新出版的散文集《安静做最慢的事就好》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情态,勤恳寻常的场面细节,渐次铺陈出一幅风雅、富庶、绵延不息的人间画卷。
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丁捷说,王慧骐的笔下构成了一幅当代江南生活的文学版《清明上河图》,“从中不仅能感受到当代城市的‘体温’和乡土沉积出来的调性,还获得了与诸多才子文人新火试茶、诗酒论道的即刻缘分。”
日前,王慧骐携新作做客金陵图书馆,与出版人汪修荣、《风流一代》副总编陈全忠等展开对谈。
退居幕后,为无名作者铺路
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众多作家中,王慧骐是一位极具典型性的存在。
王慧骐成名很早,24岁即出版儿童诗集《茧花花》。1979年,江苏省作家协会举行第一次全省青年作家(作者)座谈会,方之、高晓声、陆文夫、海笑、艾煊等江苏老作家不但参会,还做了报告和讲座。王慧骐位列其中,当时的他还是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大二学生。会议期间,王慧骐接受《青春》杂志的约稿,发表《新诗创作如何突破》。“由于发表时文章末尾标注有我的学习单位,因此收到全国各地很多读者来信,与我探讨诗歌写作的有关问题。”
王慧骐介绍,此后,他一度将大量时间投入到散文诗的创作当中,迅速引起时任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蓝的关注,并被柯蓝邀请到南京参加和组建中国散文诗学会江苏分会。当时,这个分会的核心人物有丁芒、曾传炬、叶庆瑞等等。1987年,他从扬州江都调到南京,开始从事编辑工作。
一个时代的文学,不仅有名家巨著,更有那些与文学中心相距甚远者默默地耕耘、播种。在此期间,王慧骐接触到大量普通作者,并用他的专业和热情,给予这些文学爱好者一定的启蒙、培植和引领。在此期间,他还曾被介绍到一个诗歌学习班进行授课。王慧骐告诉记者,前来听课的都是一些在南京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青年诗歌爱好者,“每个星期天上两节课,前后有两三个月时间。”
纷扰的工作之余,王慧骐并没有停止写作,始终在以温暖之笔写温柔之人和事,近年来相继出版了《青色马文存》《江南素描》等文集。新近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安静做最慢的事就好》,犹如一本人物速写笔记,无论是亲人、挚友,还是一起走过时代浪潮的同事,甚至是仅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王慧骐都予以记录和描画。其中,“城市的体温”写普通却温暖的烟火人间,聚焦萍水相逢、擦肩而过的人物;“在地图上回家”写游子的精神返乡,聚焦亲友相聚、久别重逢;“安静做最慢的事就好”则是对流金岁月、峥嵘往事的记录,诗人、作家、艺术家、出版家的影像纷纷现身其中。
素描“江南”,勾勒普通人的烟火人生
《安静做最慢的事就好》延续了王慧骐一贯的创作风格。用37000cm威尼斯文学院资深教授丁帆的话说,即“在抒写有名和无名人物的亲情与友情中,将人生驿路中所遇到的种种世间人物,以及他们充满着烟火气的生活场景,用素描的手法,或白描,或抒情,一一勾画出来”。
卖蔬菜的小宋、保洁员老康、姓胡的女理发师、白酒半斤打不倒的吴星飞、打小闻着酒香的蔡玉洗、对酒有几分馋的朱建华、能开怀畅饮的张昌华……王慧骐善于抓住人物最具个性的特征,动人的细节之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通常我们说想念某一座自己生活以外的城市,落到实处,其实是想念那座城市里,曾经和自己在某一段时间有过交集并留下较深印象的人。”他写研究苏州评弹的周良先生,二人配合出版“评弹书目库”系列时,周良已离休好多年了,却还忙得正欢,“赶上中午时间,他会领我到附近一条弄堂里的一个小饭馆,点几个口味甚好的苏帮菜,陪我喝一小杯黄酒。”
王慧骐久居南京,对南京的人和事着墨也很多:八十多岁的杨老师,虽然在河西一处很漂亮的小区住了不少年,却总忘不了从小生活的老门东,于是,他用文字再现了记忆中有关老门东的点点滴滴,包括老街古巷里热气腾腾的老虎灶、大杂院里街坊四邻在一块儿吃饭等等。从滁州来的一对夫妇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包子店,刚开店时,他们的儿子也就十来岁,常趴在门前的凳子上做作业,一晃,前几年结了婚,而且一口气连生了两个女娃。“老板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当是傍晚那一刻。一张小桌子放在门前,自己烧好两个菜,再到前面不远的熟食店剁半只烤鸭……”
内涵深蕴,将文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除了桥头巷尾、市井气息,王慧骐的书中更有那些在其中劳作奔忙、安居乐业的寻常人物,以及他对大运河之子冯亦同、著名教授吴周文、“选家”金实秋等深深的体悟与酬唱。
“跨过了青年激荡、中年活跃,而今归于安静却不失浑厚。”作家丁捷这样说道。
当天在金陵图书馆的分享会上,王慧骐的新作也引起与会嘉宾的强烈共鸣。“无论是写名人,还是写普通百姓,从中可以读到王慧骐对生活的热爱,对友人的热诚,以及对普通劳动者的热心关切。”在汪修荣看来,《安静做最慢的事就好》接地气,有烟火气,又有生活温度,让人在阅读中感觉到欢喜、闲适和自在。陈全忠则直言,王慧骐的写作有典范作用,与人交往最重要的还是收获一定的生命体验。
“每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得到有关生活的启示。”对今天的年轻读者来说,年届七旬的王慧骐所写看似都是一些琐碎的生活片段,但它们却在层层递进、不动声色中,构成了人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深刻内涵,并不乏对诸多人生命题的思考,比如于慢中觅趣,于静里悟道;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当曾短暂与我们同行的人和事,一遍又一遍在记忆中复活,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意义。
一日三餐,四时五味,这正是生命本来的样子。可当这些故事被写下来,就成了热气腾腾、鲜活真实的烟火人间。王慧骐无疑是记录生活的高手,他对生活的这种记录,既源于生活,最终又因文学的提炼而高于生活。对他而言,文学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文学,平凡日子也因此在其笔下被过成了山水皆有的阔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