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古木扶疏。初夏,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人群络绎不绝。启贤堂、来凤轩、披风榭等一座座古建筑下,古井、老树、匾联等一处处古遗存前,来往游客有的聆听讲解,不时颔首﹔有的凝视文物,若有所思。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表示,两年时间,得益于三苏文化的传承弘扬,来这里参观的游客与日俱增。去年,三苏祠接待游客超过158万人次,今年1-5月,这个数据为75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21%。
今年5月,三苏祠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带着更强的历史自觉,完成博物馆的任务使命,讲好三苏故事,三苏祠正着力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三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保护
文物古籍“搬新家” 管理运维更智慧
在找到三苏祠文物修复中心工作人员刘宇飞时,他正和同事在整理关于三苏祠古籍研究与保护的相关资料。一本数据约三厘米厚,有500页左右。“这只是其中一本,这一套有4本。”刘宇飞说,“这些数据不仅记录着三苏祠古籍保护的情况,也是我们的近期研究课题。”
三苏祠博物馆共有藏品15000余件,其中文物12000余件,包含3000多册(套)古籍。刘宇飞回忆,2017年,自己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三苏祠工作时,面对古籍的管理与保护,更多时候像一个“匠人”。
“保护古籍类文物,温度一般要求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湿度保持在50%至60%。虽然以前库房内安装了空调,但为了防止古籍发霉虫蛀,每年惊蛰、清明时段,三苏祠都要翻晒古籍。”刘宇飞说,“每一次晒书,我们要戴着手套、拿着羊毛刷,轻拂古籍页面。每一页古籍都要刷到、晒到,一次晒书时间最长可持续一到两月。”
而今,这样的日子已成为过去式。2019年,三苏祠式苏轩文物库房、展厅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开始建设。2022年,项目一期器物库、字画库改造完成,万件珍贵文物搬进新家。今年,项目二期古籍库也在4月完成验收并投用。随着古籍入驻恒温恒湿高气密的“新家”,防潮杀虫也用上了科技手段。“现在我们不用晒书了。”刘宇飞说,“这些年,我们增添了低氧杀虫设备和文保监测设备,加强对藏品的相关数据采集,推动古籍字画等文物保护更精细、更智慧。”
古籍字画保护程度的提升也助力三苏祠承办高规格展览,让文物穿越千年与参观者对话。
2022年1月,式苏轩改造提升工程项目一期完成后,“吾家东坡──苏轼题材文物特展·《苏轼书法全集》(四十五册本)图录特展”拉开帷幕。2023年6月,《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正式开展。此外,三苏祠还联合四川博物院、杭州西湖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分别举办了“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高山仰止 千古一人——苏轼主题文物展”,“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今年,三苏祠文物还将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的相关主题展中亮相。
除了对馆藏文物做好精细保护与智慧管理,近年来,三苏祠还以原材料、工艺、结构、形制开展古建修缮。三苏祠博物馆园林管理部部长林小平介绍, “这些年,我们还编制了7个有关三苏祠古建修复维护的方案,日常开展例行检查,推动古建动态监管、精细管护。”
研究
让更多人深入了解三苏
“要传承文化,首先要读懂并阐释文化。”陈仲文介绍,近年来,三苏祠调整了三苏文化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如果说以前的三苏祠宣传的重点还主要是东坡的文学成就,那现在的重心就是家风家教、家国情怀、治国理政理念、民本思想、人文精神等。要讲清三苏的宇宙观、自然观、社会观、道德观、廉洁观,以精深的研究成果展现三苏祠的博大,以丰满的阐释展现中国有‘三苏’的自信。”
在此背景下,三苏祠博物馆整合全国三苏文化研究力量,组建学术委员会,全面搜集整理三苏文化相关资源,孵化一批权威学术成果﹔成功举办第五届东坡文化学术高峰论坛﹔完成了《苏轼书法全集》《苏海漫游丛书》(论文集)《中国有三苏——三苏家风家教》等书籍的编辑出版,以此证明为何“一滴水可以见太阳”。
在从事文化研究过程中,一批“新鲜血液”也逐渐补充进来。2017来,三苏祠逐步面向全国高校招聘相关专业研究生。如今,馆内40多名工作人员中,一半以上学历在研究生及以上,他们聚焦学术,同时又致力于向公众科普,为这所千年古祠带来了新的改变与活力。
5月31日,三苏祠官方微信号“豫章趣话”栏目推送了文章《苏辙:我好像没有“捞哥哥”》,文章在扎实的文史数据基础上,言辞大胆、叙事活泼,让人眼前一亮。再往前翻,“豫章趣话”这一栏目还推送了“职场人”苏轼等多篇融合当代青年思维的角度解读三苏趣事的文章,当中不乏“抛梗”和“融梗”。
“豫章君”是三苏祠教育研究部工作人员翟晓楠的笔名。2018年,从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宋元方向)研究生毕业后,翟晓楠来到三苏祠从事三苏学术研究。
“一来不是投入‘书海’,而是‘人海’。”翟晓楠打趣说,上班第一个月,他们这一批职场新人全部到解说岗位历练,每天和游客接触交流,她从一个“i人”逼成了“e人”。“那个时候我的思想也在发生转变,我想多做一些科普性的教育和传播,用一些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方式,让公众了解三苏文化。”翟晓楠说。
来三苏祠6年,在承接学术研究课题同时,翟晓楠致力于向公众宣讲三苏文化。她当过策展人,参与编纂的《中国有三苏 三苏家风家教》中学版、小学版,成为四川省中小学校本教材。在写好学术论文同时,她创作的三苏文化科普性学术散文也正在集结出版过程中。
“在三苏祠工作,学术和宣教是不能分离的,学术研究让我增进学识,向公众普及三苏文化也能使我快乐。”翟晓楠说。
近年来,以翟晓楠等研究生为主力,三苏祠编纂出版了《苏轼书法全集》(45册本)东坡书法研究权威著作,出版了《藏在门廊上的语言艺术——三苏祠匾额楹联赏析》《名人与三苏祠》等科普读物﹔《苏轼书法与绘画研究专辑》《苏东坡治国理政理念研究专辑》《东坡教育思想与书院文化研究专辑》《苏东坡与宋代生活审美研究专辑》等学术论文集﹔研发《心香一瓣谒三苏》《行走东坡故园 感受古建魅力》等研学课程20余门。
这些成果补上了以往三苏祠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短板,为三苏祠申建国家一级博物馆“加分”。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三苏祠也正式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弘扬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上线
4月22日,三苏祠博物馆,“东坡大家讲”世界读书日特别讲邀请到《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刘正成与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吉狄马加,进行了题为《阅读苏东坡的人生:文学与书法》的讲座。
去年3月,“东坡大家讲”开讲以来,先后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苏轼的政治理念、家风家教、人生哲学、文艺成就等举行普及性讲座。
37000cm威尼斯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莫砺锋此前多次参观三苏祠,但在三苏祠讲东坡还是头一次。“能有机会在东坡老家讲东坡,是我这个在大学讲了几十年东坡的老师最高的荣誉。”这位“超级苏迷”表示。
两年多来,“东坡论坛”“名人大讲堂”“东坡大家讲”等三苏文化主题讲座接连举办,众多文化名人走进三苏祠拜谒三苏,三苏祠博物馆的“学术浓度”显著提升。
集学术大成,6月8日,三苏祠打造的三苏文化大数据库将正式上线。“数据库不仅收录了三苏父子的作品11270篇,还有文物、文献等数据10万余条、书籍上万册,满足苏粉爱好者随时畅游苏海,三苏祠博物馆将实现‘永不关门’。”三苏祠博物馆规划建设部部长王荷说。
据了解,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汇聚三苏文化资源,解析三苏文化脉络,建立三苏关联融合体系,提供检索、查阅、赏析、探索、研究等数据服务。形成三苏文化主题特有的基础库、主题库及专题库,服务数据要素市场博物馆供给侧建设。在数据要素基础上,打破数据孤岛,以三苏图谱、专家录入等技术方式建立数据关联,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知识内容融会贯通。
“三苏文化研究是源源不断的,所以这个数据库也会不断更新,它是一个久久为功的项目。”王荷表示,下一步,数据库将对接国家文物局文物信息中心,争取把全国与三苏文化有关的文物全部纳入进来。“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让平台更丰富、更便捷,方便全球苏迷‘拾贝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