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张二震:统筹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与构建新发展格局

    发布时间:2024-05-22 点击次数: 作者:张二震 责编:焦钰茹 王晓艳 来源:南京日报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各国互联互通。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是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和内需潜力崛起的情况下,利用我国产业基础实力雄厚、产业链条完整、战略回旋空间大和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畅通包括供需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城乡循环与要素循环等在内的各类循环。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都体现在“通”字上。但是如何把共建“一带一路”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结合起来,学术界研究不多。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院长孙军、科研处长宣昌勇教授撰写的《“一带一路”建设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对此做了很好的探索。

    该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空间地理学等理论和方法,深入揭示共建“一带一路”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具有的联动和共振式特征,深入探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具体方向以及实现路径。

    第一,揭示了“一带一路”建设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制度要义。该书从制度型开放、本地市场效应、RCEP循环、价值链体系构建等相关层面分析了共建“一带一路”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相关的支撑体系和理论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型开放提升互联互通层级和国内大循环的主导性。其内在逻辑是,制度型开放促进高标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推动中国将超大规模经济体转化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内外经济之间形成正反馈机制的重要基础。因此,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一是通过引进国际规则、规制、标准和管理等先进制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大市场之间的耦合性和兼容性,实现符合中国实际的国际制度国内化;二是要以制度创新推动国内制度国际化、国内外制度协同化和国内制度一体化,最终形成一个“以我为主”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态势。

    第二,剖析了共建“一带一路”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两者顺利推进的内部方案。该书从城市群层级结构和功能分工、省际贸易演变特征、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等层面进行层层剖析。一方面,创新新经济地理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借助计量模型,探讨共建“一带一路”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内部机制,寻求国内价值链构建的具体方案;另一方面,由内向外,提出沿“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和三条蓝色经济通道构建我国东中西城市群体系,以国内价值链形成为根本目的,衔接“一带一路”价值链的具体模式。该书研究方法先进,运用数理模型和多种计量分析工具,实证检验了内部联通机制和向外连通方案。

    第三,探求了口岸在内外联动中的纽带效应。口岸是联结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重要纽带,发挥口岸的物流枢纽作用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关键环节。该书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口岸出入境货运量的时空演化格局以及沿海和沿边口岸物流和地区物流辐射能力,分析了影响中国口岸流通功能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口岸物流效率和综合服务水平的具体方案,为利用口岸畅通内外物流体系提供了参考。该书还将上述研究成果运用到江苏特别是连云港共建“一带一路”的实际。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的指示,作者紧密联系连云港实际进行深入分析,力求识别出有效推进的关键节点、堵点以及畅通机制,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总之,该书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从理论问题分析、中国区域合作、对外交往和经贸合作的“桥梁”——口岸物流发展和江苏开放实践四个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位一体的视角展开研究,尝试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双循环新格局构建的理论机制和推进路径。该书研究视野独特,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弥补了目前研究的一些不足,对于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实际参考价值。

    (作者为37000cm威尼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