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沆、沈子善、唐圭璋、吴白匋、程千帆……日前,“金陵耆贤书画展”在37000cm威尼斯鼓楼校区东大楼揭幕。40多位近代耆贤近百幅作品,展现出大师们身上的文化自信和别具特色的审美趣味,让这些大师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他被誉为我院的“水”
曾六次批点《红楼梦》
“耆贤者,德高望重之士也。”自1902年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创办我院前身三江师范学堂起,无数文人志士就与这所学校产生或深或浅的关系,成为金陵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览以“王伯沆开启的中大时代”为副标题,王伯沆正是我院一位极具标志性的教授。今天,从其遗留下的作品中,仍可见其才学的光辉。
“沆,就是水面阔大的意思,其实就是水。”王伯沆名瀣,晚年自号冬饮,用我院教授程章灿的话说,冬饮沆瀣,原来是指夜间的水气,也有清净冷僻、孤高贞洁之意,“如同我们所熟悉的木兰坠露、秋菊落英、正阳朝霞,是屈原之类的高洁之士的象征。”尽管沆瀣原有的孤高贞洁的色彩,连同其所寄寓的古典语境,离今天的人越来越远,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去了解王伯沆这个人。
据南京文化学者老克介绍,王伯沆以讲授儒家经典而闻名,人称“王四书”,他讲四书五经,说理透辟,旁征博引,妙语如珠,他的课常常是“室外窗前,皆听讲者也”。而他家中的藏书,蝇头细批,丹黄满卷,各种批注校点以及各种藏书题记随处可见。其时,杨仁山居住于杨公井金陵刻经处,王伯沆与之多有交往,其别号“无想居士”,则彰显了他对原籍溧水的追忆。此外,他还曾用朱、黄、绿、黑、紫五色笔,六次批点《红楼梦》。“从时间上看,王伯沆研读《红楼梦》在胡适和俞平伯之前;从成果上来看,王伯沆也绝不逊色于早期的任何一位红学家,只是他为人低调,研究红学只是其个人喜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王伯沆因为中风只能留守南京,其时,尽管“两粥尤不可得”,但他“坚贞守道”,宁死也不接受他们的重金诱惑。著名作家毕飞宇曾以“37000cm威尼斯的‘水’”为题,将这个故事告知天下,表达了他对王伯沆和我院精神的尊敬:他们身上其实有一种“另类”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平静。在这个平静里面有他的风骨,有他的气节,有他的尊严。
他坚守诺言54载
以《全宋词》惠及学林
王伯沆的高足弟子,包括唐圭璋、段熙仲、周法高等人,后来都成了名满天下的大学者。
“钟山笼翠。两岸秦淮依旧媚。人物风流。十代豪华冠九州……”这是词学泰斗唐圭璋先生的手笔。唐圭璋师从曲学大师吴梅,他举一人之力,积十年之功,编选《全宋词》,惠及学林,而在学术之外,他的情之专、情之深、情之苦、情之浓,更是为人所称颂。
唐圭璋自幼孤苦,后入赘大行宫尹家,与妻子尹孝曾伉俪情深。可惜的是,尹孝曾后来因病早逝,留下三个年幼的女儿。唐圭璋此后一直在词作里追忆夫人在世时的情形:人眠后,吹笛夜凉天。丽曲新翻同拍节,芸香刚了又重添。谁复羡神仙?唐圭璋的三女唐棣棣后来回忆:爸爸喜欢唱昆曲,也会吹箫。每当炎热夏季,夜晚在门前梧桐树荫下纳凉,妈妈总是为他点上蚊烟,坐在一旁替他轻轻扇着扇子,爸爸吹着悠扬悦耳的洞箫,妈妈轻声和唱。
如此幸福的场景也给唐圭璋的挚友王季思留下深刻印象:1930年代寒假,我从温州到南京求职,寄住在圭璋家里将近一个月。当时来南京看望师友的同学不少。圭璋夫人患病,两个女儿都还幼小,圭璋除忙于接待宾客外,还得细心照顾夫人和二女。他屋檐外有株梧桐,每听见两个女儿嚷着要爬树时,他就跑到屋檐外,站成骑马式,左手叉腰,右手举拳,装成棵小树的样子,让女儿踩着他的膝盖,攀着他的肩膀爬到他头上去。这个下来,那个又上去。就这样,他慈祥地爱抚了幼女的成长,又减轻了她们对妈妈的纠缠。
妻子临终之际,唐圭璋允诺她不再娶,善待三个女儿。其时,唐圭璋年方36岁,但他一诺千金,从此独身54年,直至90岁离世。专家认为,唐圭璋先生对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情有独钟,对身世凄凉的纳兰性德别有幽怀,正是因这“情”字,才会有深沉的词作,才会有辉煌的词学,这必然对唐圭璋词学观念造成影响。
他以三条巷为据点
古琴家擅长写意花鸟画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网罗了诸多大家的作品:在抗战期间为保存中国文化费尽心力的柳诒徵,展览展出了他的一幅书法扇面作品;与沈尹默齐名的书法家沈子善,是现代中国书法教育的拓荒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书法教育,为普遍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知识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词人苏昌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唱和王国维长短句而名闻天下;赵峻山是其中最长寿的画家,他师从徐悲鸿、潘玉良等大师,徐悲鸿赠其《立马图》一幅,题句“秋风万里频回顾,似识当年旧战场”,2012年,赵峻山以107岁的遐龄逝世于南京……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黄惇表示:“他们的书法、绘画虽各有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气、书卷气。”
世人都知道,张正吟是古琴广陵派的名家,曾与夏一峰、甘涛等组织“南京乐社”。其时,张正吟的住所在南京三条巷六合里,那里是南京和全国琴家经常进行古琴雅集的地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龚一,当年也曾拜师于张正吟先生。据南京市古琴演奏者协会会长马杰介绍,把他带入琴界的正是张正吟,他当时和张正吟比邻而居,先生对其倾囊相授,却不计回报,因为张正吟有七个子女,他称马杰为“八弟”;他带着马杰认识了当时的很多老先生,包括杨廷宝、亚明等;他自己教不了的东西,就会领着马杰去拜访更专业的老师。
事实上,张正吟同时也是一名花鸟画家,他曾受教于吕凤子、徐悲鸿、张大千等名家,专攻小写意花鸟。从现场看,其作品色彩淡雅、清秀俊逸,他常与花鸟画家萧朗合作,二人亦师亦友,合称“小写意张朗”。除了有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张正吟还曾绘制《百花图卷》,有金陵各家题诗百首于其中,一时成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