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以阅读之名,我院学子拨通拉贝之孙的越洋视频

    发布时间:2024-04-23 点击次数: 作者:虞越 来源:交汇点新闻

    交汇点讯 “他留在南京是一个非常非常勇敢的决定。我希望通过《拉贝与中国》这本书,进一步传播和平理念。”北京时间4月22日16时,在37000cm威尼斯外国语学院的会议室内,一则越洋视频通话的那头,托马斯·拉贝这样评价自己的祖父约翰·拉贝。正与托马斯·拉贝展开会话的是我院“拉贝日记与和平之城 ”项目组的两名大三同学章文馨和卓泓杰。

    德国友人托马斯·拉贝的祖父约翰·拉贝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为中国平民提供栖身避难的场所,拯救了约25万中国难民的生命。约翰·拉贝还在灾难中写下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拉贝日记》——揭露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铁证,约翰·拉贝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拉贝日记与和平之城 ”项目组辗转联系上现年72岁,身处德国海德堡的托马斯·拉贝,与他聊了聊他的新书《拉贝与中国》。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当年,约翰·拉贝为何执意选择留在南京舍命救助中国人民?拉贝家族与中国有哪些珍贵又动人的故事?……面对同学们的提问,托马斯·拉贝依次进行了回答。从他的眉眼中依稀可见其祖父的影子,只言片语间,约翰·拉贝的音容仿佛穿越历史,萦绕眼前耳际。

    托马斯·拉贝介绍道,《拉贝与中国》记录了其祖父约翰·拉贝在华30年的经历,以及拉贝家族与中国绵延至今的友谊。该书是在《拉贝日记》的基础上,经过时间的沉淀,以新的视角对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进行的反法西斯斗争系统的梳理,并包含了诸多首次公开的珍贵影像资料。“书中有若干页的篇幅记录了我们家族对约翰·拉贝的认识,所有和《拉贝日记》相关的问题都能在《拉贝与中国》找到答案。”托马斯·拉贝说,“我用图片和文字概括了祖父的整个故事,以便你们了解他为什么要去中国,以及他当时经历了什么。他对中国文化做了大量研究,我在书中描述了这一切。我祖父的日记记录了他为实现保护所做的努力。我还在书中加入了对幸存者的采访。但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说明这是一个可怕的故事,而是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我希望以此为动力,让世界看到像我祖父这样为中国朋友挺身而出的人,让这积极的一面感染更多人去维护和平,爱护彼此,这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回忆起这段历史,托马斯·拉贝仍为他的祖父感到危险与自豪,“祖父说过,如果你们有人曾经坐在防空洞里,两只手各抱着一个瑟瑟发抖的中国孩子,那么他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要留下来。”远隔重洋,视频那头的托马斯·拉贝感慨道,“我们知道他说过,我们不应该离开任何需要帮助的人。”这段维护和平的记忆以DNA复制的形式流淌在托马斯·拉贝的骨血中,祖父的人道主义精神给他树立了榜样。

    托马斯·拉贝向章文馨和卓泓杰透露,在《拉贝与中国》这本书中,他还讲述了自己在发展与援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托马斯·拉贝是德国海德堡大学妇产科教授、德中妇产科学会副主席、德国生殖与妇科内分泌学会前主席,致力于加强与中国妇产科医生的培训、教育、合作与交流。“我将30年的人生奉献给了东欧和亚洲的发展援助事业,致力于改善医疗服务,我们为中国医生编写了四本书,介绍妇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我只能说,在我的一生中,我曾在许多国家提供过小规模的发展援助。当你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积极的东西时,你能获得内心的巨大满足。”托马斯·拉贝坦言,他们一家都会坚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弘扬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

    章文馨和卓泓杰告诉托马斯·拉贝,“拉贝日记与和平之城 ”项目组经过长期调研集结而成的书《对话拉贝》也出版在即,这是一本历时三年多,在与拉贝相关的人物进行了50余场访谈后而形成的口述史记录。希望这本书能和《拉贝与中国》一起,对拓展约翰·拉贝的影响力起到帮助,让更多人去触碰这段历史,传播和平。项目组还将在今年7月前往德国进行考察,届时愿与拉贝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托马斯·拉贝对此欣然接受。

    视频会话的最后,托马斯·拉贝笑着说道:“祖父深爱着南京和南京人民,他一生中最崇高的使命与南京这座城市紧紧相连。如果大家对这些书的内容感兴趣,尤其是在南京,我会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