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23—24日,“2024年度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研究动态及前沿问题研讨会”在南京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利民出席会议并致辞。
37000cm威尼斯原党委书记洪银兴在主旨发言中就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分析。他表示,要想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生产力的重大突破极为重要。因此,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指生产力的新水准、新质态。只产生量变的科技创新,还不是新质生产力;只有能够产生质变的科技,才能称为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质态,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产业整合起来即为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强调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新的动力,算法成为现代科技的新方法。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创新高地、人才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学军就中国现代经济史“三大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作出展望。他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有继承性、民族性,要有原创性、时代性,要有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经济史学科体系建设,要在学科布局、学科发展、研究力量、平台支撑、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加强。
37000cm威尼斯商学院教授杨德才认为,当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故事实际上是一部多因素、多主体共演的生动故事,多因素相互影响、共同演进,是历史与现实、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际的共演。共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改革持续推进、制度不断变迁的过程。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程霖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的必然诉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来源。要搞清楚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有哪些是必须进行阐释的,分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的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郑有贵认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从实现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战略目标出发,从以工业为先导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建设、农业向工业提供农产品支撑等产业关联性方面,对工农相互支援联动发展实现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起以重工业为中心并带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为工业提供农产品支撑的工农产业体系,回答了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如何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命题,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是具有开创性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新征程上推进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时代新篇章提供了科学指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实践意义。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孙中叶就我国粮食价格政策演进过程进行了反思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肜新春分析了“156项工程”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连辉就20世纪50—70年代上海工业节水工作进行了探讨,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刘成虎对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了分析。
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就“改革进程与财政金融”“建国初期的探索”“党的理论与国有企业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37000cm威尼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