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决定了大江大河往往都是自西向东流动。但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却比较特殊,它从东到西贯穿南京,激活了这座城市的肌体。从湖熟文化时期人们依水而居,到随着南京城市建设兴起而进行的开渠、导水、开湖、围垦,再到桨声灯影、湿地环保景观的形成,江苏省秦淮河水利工程管理处副研究员黄欣了然于胸。他所著的《古韵新声话秦淮》在2024年“世界水日”前夕出版,37000cm威尼斯历史学院教授张学锋认为,很多内容是“此前南京诸‘史记’中所不见”。
水系道路发达,
为未来复原建康城提供关键线索
城市的发展总是与水相伴,而“南京的城市历史,应该从三国时代的东吴开始”,小江——秦淮河水系的第一次规模性治理和改造,也发生在孙吴时期。
229年,孙权迁都建业,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当时,三吴地区的物资,都是用船从江南运河(今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先运送到京口(今镇江),然后再由京口从长江运送往建业。其时,长江入海口紧贴着京口、广陵(今扬州)一线,江上风高浪急,物资运送的风险和成本极大。于是,孙权下令在秦淮河上游的方山截淮立埭,开凿破冈渎,东接江南运河,沟通了秦淮河水系和太湖水系,使三吴地区的粮草和物资可以通过破冈渎经秦淮河安全到达都城建业。
孙权还命人在句容西南33千米处的秦淮河北源地区开挖赤山湖,蓄山溪水成湖,这样既可以缓冲秦淮河上游洪水,又可以调节秦淮河下游水源,灌溉秦淮河下游的千亩农田。黄欣告诉记者:“这种‘上蓄、中滞、下泄’的治水理念,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都城建业内,孙权命人相继开凿了运渎、青溪等人工水道。其中,运渎自秦淮河北抵仓城开凿而成,不仅成为当时都城内最便捷的运输线,也成为东吴境内转运物资和粮草的一条新交通线。“这些人工沟渠相互连接,组成了都城建业发达的水网,不仅解决了都城内的物资运输问题和给水、排水问题,还利用城市外围的天然城濠,在灌溉、运输和防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此外,今南京市中华门到水西门段的秦淮河岸还筑有长堤,名“横塘”。“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唐代诗人崔颢在《长干曲四首》中就提到了横塘。当时,孙权还命人在秦淮河上南接横塘,用木材、石块等修筑栅栏,以防止洪水泛滥。自此,在三百多年的时间内,建康城所构建起的水上交通网络,对都城的交通运输、军事防御、城市用水、农田灌溉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尽管今天南京城内地貌已发生巨大变化,但运渎、青溪等河道走向仍有迹可循。正如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西街遗址考古领队陈大海所说,建康城作为江南城市,其城内外水系十分发达,“水系道路具有强大的持续性和深远的影响力,即使废弃后,也不易彻底消失,顽固影响着现代城市的肌理。水系道路的考古发现将成为未来复原建康城的关键线索。”
城内十里秦淮,
从南唐逐渐成为南京城市地标
历经六朝的繁荣和发展之后,尽管秦淮河地理位置依然优越,南京仍是东南驿道和漕粮转运的重要枢纽之一,但秦淮河还是暂停了兴衰更替的脚步。直至杨吴政权开始修筑金陵城(今南京),秦淮河才又迎来新一轮的开发。
据介绍,南唐时期,秦淮河的上水门(今东水关)是南京通往苏南、浙江方向的交通枢纽,从东南而来的商贾聚集在此;下水门(今西水关)则是内秦淮河的出水口,是南京货物运输的水上咽喉。其时,秦淮河两岸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南京城内长约十里的内秦淮段,十里秦淮逐渐成为南京城市的地标。
杨吴时期,重臣徐温的养子徐知诰任昇州刺史,为了更好地解决秦淮河入江通道与金陵城南的军事防线问题,他主张开挖都城以及宫城城濠,重新规划了城内的河道:城濠自上水门出发,沿着金陵南垣城墙至下水门,再与城内的秦淮河水汇合后一并入江。秦淮河在南京主城区形成内、外秦淮河段的格局,一直持续到现在。后人所说的“杨吴城濠”,则是南京城区最早的行洪通道,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防汛作用。
徐知诰后改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在杨吴时期修建金陵城的基础上,对都城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即跨越秦淮河修建城墙。对于流入城内的内秦淮河,他巧妙地利用河道的自然曲折,将东门、南门、龙光门,即今天的通济门、中华门和水西门,设置在3个空间节点上,既保证了秦淮河成为城市的重要水源,又使得城市的水上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畅通。
此外,李昪还将他原来任昇州刺史时的府治扩建成了南唐皇宫。宫城四周有护龙河环绕,而护龙河充分利用了六朝时期的运渎和青溪河道,并贯通了运渎和青溪、潮沟的水源,成了南唐都城交通和排涝、补水的重要通道。 如今,南唐护龙河南段还保存完好,其他河道大都已经湮没。
到了明朝,随着朱元璋定都南京,秦淮河又一次开启了大交通体系建设的黄金时代。
据黄欣介绍,明代都城皇宫摒弃了之前六朝、南唐等朝代的宫殿遗址,皇城的中轴线整体向东偏移,水网改造的重点也相应地偏向城东,并开凿了护城河——明御河。胭脂河的开凿,连接了石臼湖与秦淮河之间的水路,实现江浙漕粮经太湖—荆溪—胥河—固城湖—石臼湖—胭脂河—秦淮河,最后至南京漕运水路的全线贯通。朱元璋还下令开凿运粮河,方便从东郊运粮至城内。这条人工运河,至今还发挥着泄洪灌溉的作用。
此外,在明清时期,南京城西滨江地带开凿了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三条运河,加强了南京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联系。
开凿秦淮新河,
修建长140米鱼道保护生态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秦淮河水系多次得到了治理,包括在丘陵山区修塘筑库,蓄水拦洪,兴建中小水库,削弱洪峰对秦淮河下游的威胁;对西北村以下秦淮河干流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疏浚拓宽,加高加固堤防;在南京城南兴建武定门节制闸、武定门泵站等大型水利枢纽,进一步改善秦淮河的排洪、灌溉条件;新建天生桥套闸及跨河桥梁等配套工程,再次沟通了秦淮河和石臼湖。
1975年,秦淮新河开凿,成为秦淮河治水史上投入人力最多、施工时间最久、开挖河段最长、对秦淮河水系影响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
黄欣告诉记者,位于秦淮新河入江口处的秦淮新河水利枢纽,是秦淮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包括节制闸、抽水站,鱼道及船闸各一座,与南京城区的武定门水利枢纽一起,共同承担流域的防洪、排涝、灌溉、水环境改善及航运等任务,为流域内工农业生产、防洪保安、改善城市水环境等作出巨大贡献,特别是在抵御洪涝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生命站”和“流域守护神”。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秦淮新河和秦淮河呈“口”字形相交,并存在自然水位差,还实现了让长江水为秦淮河“洗颜”的功效,即长江水从秦淮新河进入秦淮河,对秦淮河的污水进行稀释和冲洗,最后经三汊河河口闸再次流入长江。
据黄欣介绍,秦淮新河水利枢纽工程还考虑到了鱼类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即在秦淮新河行洪河道的右岸,节制闸北堡下空箱岸墙内修建鱼道一座。鱼道全长140米,内设横隔板,倒竖缝式过鱼孔,过鱼孔宽0.15—0.35米,高2米,鱼道进出口设6平方米的水下观察室。每年到了鱼类繁殖期,长江里的淡水鱼类会通过秦淮新河的鱼道逆流而上,来到流速相对缓慢的秦淮新河产卵繁殖,在完成生命的延续后,它们又会沿着鱼道顺流而下,返回它们生活的长江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