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引发了全国学术界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入学习和持续热议。为此,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副校长盛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创新政策与评估研究室主任彭绪庶、37000cm威尼斯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何理解这一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
盛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核心是从要素与资源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创新是关键,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与特点就是创新,包括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管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等。
彭绪庶:高质量发展需要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新质生产力反映了生产力代际革命和生产力跃迁,是技术创新带来的新型生产力。它不仅表现为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新就业和新组织等,还表现为对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能显著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竞争力。只有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和物质支撑。
郑新业:新质生产力以高技术含量和创新驱动的特性,鲜明契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它不仅能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在促进公平分配、减少污染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在您看来,如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兼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彭绪庶: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体两翼,相互需要,互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依靠,还是释放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的重要路径。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具有通用目的技术特征的数智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加速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到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产业全链条、生产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数智化改造,创新传统产业生产、营销和组织方式。同时,加快传统产业清洁能源利用和先进技术升级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和高端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化蛹成蝶”的“蜕变”,释放新质生产力的长尾效应。
刘志彪:传统产业往往是历史悠久、技术相对传统,但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现金牛”产业。因此,利用现代工业化思维和智能新技术做好对它的改造和升级,不仅可以迅速提升国民经济系统自身的整体效率,而且可以增加对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内生性市场需求,并为超前性、战略性部署的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资源支持。基于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先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用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一定效果后再把更多的盈余资源战略性地部署到未来产业。
目前,我国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很高,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的代名词,关键在于技术改造。运用现代工业化思维和智能新技术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向技术工艺高峰攀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回避的主要任务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项大工程指明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具体方法论。如何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强调因地制宜?
刘志彪:界定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范围,如果使用行政手段推进,可能导致相关行业的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此外,有可能出现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约束,以明补和暗补方式竞争新质生产力项目的倾向,加剧地区非均衡发展,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盛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依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从而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分工特色。例如,生产制造基础强的地区注重发展全面自动化、智能化,打造全球制造业中的“灯塔工厂”。
彭绪庶:“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坚持因地制宜,鲜明地体现了实事求是这一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面向未来,我们应如何把握要点,发展新质生产力?
郑新业:为了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全面考虑货币政策、财政支出、税收、环保政策、土地政策等全球性的政策因素。同时,这也是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的重要策略。新的战略布局将为全球消费者和企业资本带来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途径。
彭绪庶: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点,是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速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经济大省有条件扮演“先行者”角色,有责任发挥“试验田”作用,也更有可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同时,发挥经济大省作为区域新质生产力高地和新质生产力增长极的“头雁作用”,有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溢出效应”,带动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
盛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跨越式的系统性实践进程,要将新质生产力要素与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国家要发挥战略引领作用,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企业要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依靠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企业动能。大型国有企业与龙头企业更需先行先试,率先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