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突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意防止一哄而上。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突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江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传统产业是江苏仍要坚守的基本盘、老家底,面对传统产业,我们不能把它当作落后产能一退了之。要坚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立后破的指导思想,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启动传统产业的焕新工程,着力推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升级、更新迭代,焕发新活力。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壮大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领域。新兴产业发展要综合考虑行业趋势和江苏特色,聚焦重点产业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快制定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研究推动工业母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等5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尽快成长为支柱产业。
将产业集群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持续优化集群生态,推动集群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强化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的培育要瞄准未来网络通信、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等重点领域,聚焦新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场景应用,不断对标国际前沿力争取得新进展。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全面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在我省前期“智改数转”的基础上,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工业发展,引导人工智能企业与工业企业深度协作,加强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江苏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共同汇聚起走在前、做示范的澎湃动能。
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我省要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系列行动为契机,按照国务院研究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总体工作方案和举措的要求,强化市场化机制的法律制度供给,各级政府做好市场机制的保护者、推进者。各地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的通知,及时清理废除各地区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审查可能涉及歧视性的准入、退出条件以限制商品服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显性隐性制度。
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优渥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定心丸”。江苏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一件事”改革集成整合多个相关联的事项,“不见面审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数字政府“四梁八柱”初步形成。要继续推动各项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加强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让广大民营企业坚定信心、放手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江苏坚持把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注重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对人才“放权松绑”,持续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在现有实践基础上,要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精准匹配度。遵循创新规律和目标任务,提升资源配置的精准性,把支撑江苏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体现到创新资源配置的全链条、各环节。切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精准对接和有效配置,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意防止一哄而上
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各地要马上办、抓紧干,但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比如,江苏光伏等产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严重产能过剩,导致行业大幅波动。从过去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忌讳的就是披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外衣,依然以传统的粗犷方式发展经济。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这就需要强化区域协调,减少地方招商引资的“超常规优惠”手段,防止热点产业的重复布局、无序竞争和产能过剩。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在省内协调方面,率先构建省内一体化发展机制。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海经济区的功能区战略,必须跳出板块划分、梯度发展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着力构建功能互补、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布局。
(作者为37000cm威尼斯长江产经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