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光荣使命。
牢记谆谆嘱托,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扛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为谱写“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文化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南京贡献。
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根本遵循,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正着力打造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在传承历史文脉中激发创造力,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生动场景】
继发现“长干古城”后,西街遗址六朝梁代御道、国门现身
南京西街遗址发现南朝梁代建康城的御道、国门!2月26日,2023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重要进展汇报会上传出消息,考古人员近期发现了位于西街遗址的南朝梁代建康城的御道和我院门,为研究南京六朝古都文明提供了新实证。继西街遗址发现“长干古城”之后,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再度取得重要进展。
位于南京城南的西街遗址,被学界视为近年来南京城市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从2017年开始,南京考古工作者深耕在西街遗址土地上,一点点拂去千百年时光积淀的尘埃。
在这里,发现了很多遗迹,复杂叠压地层里3000多年的文脉绵延,是南京城市发展和变迁的缩影。2017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西街地块开始了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2020年开始转为主动性考古发掘。此后,西街遗址中重要的断代遗迹陆续“重见天日”,昭示着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南京就已有城了。长干,是南京最早的地名。“长干古城”由一处中心台地以及台地外围环壕、墙基与门道、水井、猪祭祀坑等和筑城有关的遗迹组成。先民利用中心台地筑城,外有长江、秦淮河、花露岗、雨花台、赤石矶等江河与岗阜为天然屏障,具有强烈的军事要塞性质。“‘长干古城’的发现,将南京建城史前推600多年!”2023年12月19日,在“长干古城——南京西街遗址重要成果专家论证会”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等权威历史考古学者给出了判断。
除了商周时期的“长干古城”,西街遗址还有很多新发现。这里历代地层叠压,六朝便是其中一个重要时期。据史料记载,六朝长干里是建康城的南门户,交通便利,市肆繁荣。梁代通御道于长干里,新建国门,打造了国都气派的我院门。史料中还记载,朱雀桥、朱雀门是建康城正南方的地标,也是当时人们进出建康城的主要通道。此次发现的御道,其北端连接的就是朱雀桥、朱雀门,向南最终延伸至牛首山,和牛首山的牛头天阙形成了六朝时期南京的中轴线。
据了解,御道并不是方方正正,而是倾斜的,为北偏东35°。两侧各有路沟,已探明长度210米,路面宽26米、路沟宽3—6米。路面车辙密集,不见分道。国门气势恢宏,一门三道,宽约33米,进深约17米,门墩两面有砖铺散水,门道残存铺砖。两侧城墙为砖包夯土,厚11.5米。国门及城墙外还引南涧水开挖了护城河。
此次考古发掘发现的六朝遗迹十分丰富,包括越城垒、御道和国门、水井、窑、灰坑、墓葬等500余处,出土遗物瓷器、砖瓦构件等万余件。
史载南朝梁时期的建康(今南京),人口达28万余户,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堪称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37000cm威尼斯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学锋认为,梁代国门的发现意义非凡,“这是我们第一次发现建康城的国门遗址。梁武帝在建设国门以前,这个地方也有门,南京建康城模仿了魏晋洛阳城,内部是宫城,外面是都城。但是到了南朝初年,建康城首先形成了一个‘外郭城’的概念,在周边用了56个篱笆门,把这个范围框起来了。56个篱门以内叫做‘城’或者‘郭’,56个篱门以外叫做‘郊’。六朝虽然立国于江南,但建康城的规划设计,没有跳出中世纪这一时代的框架,成为中世纪都城发展史上的关键一环。”
【南京实践】
着力打造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西街遗址的考古发掘,是南京考古前置模式的生动实践。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每一寸土地下都可能藏着“宝贝”,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刻在这座城市的基因里。“在南京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以及老城区范围的所有地块,无论面积大小,出让前必须进行考古勘探,其余地块也有相应严格的规定。”市土地储备中心计划处工作人员说。
近年来,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先考古、后用地”考古前置模式,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一批文物遗迹得以充分保护。考古前置,把文物保护工作由“被动跟进”变为“提前主动”、由“不可知”变为“早规划”。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我市通过考古前置统筹处理地下文物保护与古都型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探索出了“思想统一、立法先行、部门联动、优化流程、严格管理、加强保护”的基建考古“南京实践”,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双赢”。
从遗址“出发”,积极参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实施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绘出一幅南京地域文明的历史长卷,讲述“何以南京”的故事。
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传承了千年文脉。南京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金陵全书》是南京历史文献的集大成之作,被专家誉为“南京版的《四库全书》”,通过14年来的不懈努力,已出版图书339册,一批长期束之高阁的孤本、珍本,在尘封千百年后得以一露真容。与之配套的“南京稀见文献丛刊”,是一套以挖掘、整理、弘扬南京优秀历史文化为宗旨的普及读物,自2006年启动至今已经出版了18辑,共计82册125种,其中包括33种《金陵全书》收录的典籍。“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经一流专家点校、导读,备受广大读者喜爱,一版再版,热度攀升,真正实现了“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外,《金陵全书》还启动了数字化出版,构建“南京历史文献数据库”,截至目前,已完成130册《金陵全书》的上线工作。
去南京文化艺术中心的“元启金陵”数字文化客厅,跟着数字人“胡正言”体验《十竹斋笺谱》的魅力;到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穿越”至600多年前,看一看大报恩寺琉璃塔是怎样建成的;打开文枢元宇宙小程序,回到老时光里的金陵城,上一堂元宇宙文学课;到南京市非遗体验中心,看秦淮灯彩,赏昆曲表演,听古琴演奏;参加“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文化传承融入生活日常……聚焦传承发展,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根本遵循,在南京,传统文化正焕发出全新光彩。
过去的一年,南京文化软实力得到新增强。首届长江文化南京论坛举办,“中国南京周”开启中美文化地方交流新篇章;成功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年接待游客突破2亿人次。此外,南京和平论坛、“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与文学邂逅”——2023世界文学之都驻地作家读书会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让城市的魅力跨越国界,让南京城市文化名片愈发闪亮。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沟通历史与当下,连接传统与现代,世界“文学之都”贯通古今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