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媒体传真

    品读南京 | 跟着我院教授走进民俗世界

    发布时间:2024-01-27 点击次数: 作者:责编:朱安琪 王晓艳 来源:荔枝网

    将南京剪纸艺术与花灯制作进行结合,让一千四五百年前的技艺重新放出光芒……谈起民俗,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古老传统仪式?还是非遗载体、工匠手艺?对37000cm威尼斯艺术学院副教授李牧来说,民俗即生活,他所教授的“民俗与设计”课程已破壁出圈,精妙的巧思与多样的民俗文化碰撞出火花,助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

    与非遗结缘

    让千年前的技艺绽放光芒

    李牧出生于1984年,长期研究《山海经》,现为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南京市民间文学研究会会长。从学生时代至今,李牧一直在和“传统”“民俗”“非遗”打交道,在他看来,传统文化从来不是过去时,而是与当下的生活哲学智慧息息相关。他常常会从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民间手工艺、民间影视文化、民间美术作品以及节日仪式等多方面寻找灵感与资源。

    他创作的头箍是以食物为主题的设计,“头箍如太阳光辉,象征人类初生时如婴孩天真地紧挨彼此,完满和谐。”李牧介绍说,项链主体由九片果皮组成,“九”象征东方文化中的一种永恒。佩戴时,九朵花组成的桥在胸腔正中央。另有两只耳坠,各由三朵花组成,却具有相似的名字与精神内核,且都暗藏用切割水晶做成的璀璨锋利的泪,即象征现代人的焦虑,当两人拥抱时,就能感受到两侧的心跳,流下的“泪水”质朴、温柔、透明,即象征着爱的力量。

    李牧用花草纸做的灯面,其技艺起源于苗族,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通过造纸术的方法,将草、花撒在纸浆中,用简易的工具,在一池花粥中捞出,便能制作出一张张精美各异的花草纸。”李牧说,每一张纸都是自然的味道,再在里面搭上LED灯条,就可以发光。

    到了作品《夜与麦田》中,其主色调为黄色系,并使用了同色系不同面料的样布进行拼接,画面的时间被定在了夜晚,整体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与时尚碰撞

    设计中巧妙用上南京剪纸

    “原来我们认为古老的,甚至过时的东西,用今天的眼光,从中其实可以看到的不仅仅是传统的价值,而是更具当代的价值。”李牧发现,在当今世界,很多非常前沿的艺术家都在利用自己的传统文化发展时髦的前沿艺术。在南京多年,李牧自然将南京多种民俗元素也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包括南京剪纸以及南京艺术家速泰熙创作的年画,等等。

    南京剪纸是古老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一,在明代初年已十分流行。由于同时具有北方剪纸的粗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南京剪纸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在浓厚的乡土气息中透露出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

    李牧创作的一件作品,即将南京剪纸艺术和花灯制作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花灯为长方体形状提灯,中间设暖黄色灯泡,从而营造出家庭的温馨氛围。其每一面都是徽派建筑的八字式门楼,作为门坊的一种变体,在平面形制上看,大门都会向内退出一段距离,形成“八”字形,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层次感。门楼剪纸则分为三层,最外层为两侧墙壁,中间层为正门楼,最内层为大门;每一层再根据具体纹路细分结构。“每一面都是代表‘家’的门楼设计,寓意着家是每一个游子的最终归宿,无论走到哪里,家的大门永远为游子敞开。”

    与历史对话

    在“器物”中挖掘东方美学

    从口头艺术到物质文化,再到风俗仪式,“民俗与设计”成为我院学子了解非遗文化、传统民俗的一个窗口。同学们得以通过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民俗,感悟其中常被忽略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创造,触摸传统乡土中的民俗温度,观测历史长河中的形式演变:无论是乡音故事还是花雕饮食,都展现了民众惊人的创造力;从节日庆典到社交礼仪,都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厚重……

    据李牧介绍,其教学模式并不拘泥于授课教师的单向输出,而是在双向互动中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课堂上,师生共同举办故事会,讲述传奇与故事,玩偶、绘画、幕布,不拘一格的呈现方式,迸发着同学们奇思妙想的火花。而在课堂之外,他还会带着大家走进民俗博物馆,在实地考察中,感受历史与文化,体悟前人的智慧,沉浸式体验非遗之美。

    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跟着李牧的课程学习,大家就能感受到具体“器物”中蕴含的抽象意义。比如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思想,李牧与同事们挖掘了“金木水火土”的多重内涵,将之概括成:土篇-炉火纯青-陶瓷工艺;水篇-经纬春秋-纤维染织工艺;金篇-流光溢彩-金属工艺;木篇-精雕细琢-木工艺;火篇-晶莹剔透-玻璃工艺。

    “在现实中挖掘已有民俗形式背后的理念,熔铸现实审美和发展需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转化与创新发展,是传统民俗适应现代社会的应有之义。”在李牧看来,一味强调对传统文化原有面貌的保持,只会与现实对照构成一个巨大的悖论,只有满足发展的各方面需要,不断与时俱进,非遗才能在当下焕发生机。

    来源:紫金山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