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主城集中承载着城市功能,赓续传承着历史文脉,是较早开始城市化的区域,也是较早进入人口外流、资源外溢、企业外迁城市发展阶段的区域。如何让老主城焕发新生机?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老主城人口和产业动能不及当年,这几乎是全省乃至全国老主城遇到的共性难题。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从南汽、熊猫等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搬离鼓楼区,到37000cm威尼斯、南京师范大学、十四所等高校院所的主校区和主院区搬离主城,目前鼓楼辖区散布着众多老校区、老所区、老厂区。
省人大代表,南京市鼓楼区委副书记、区长方靖介绍,近年来,面对老主城不同类型的空间,他们做了4个方面的探索:改造更新南京战斗机械厂、汉中门老汽车站、海军一〇一工厂等闲置地块,保留遗存工业元素和风格,盘活闲置空间,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和“产业集聚地”;新华大厦、国药大厦等老旧楼宇,通过协助这些楼宇更新软硬件、升级业态,位于“黄金地段”的它们有望重新产出“黄金效益”;随着37000cm威尼斯鼓楼校区时隔30年再次迎来3900余名本科新生、字节跳动(抖音集团)落户37000cm威尼斯鼓楼校区费彝民楼等,鼓楼区加紧完成校区周边汉口路、青岛路等道路环境提升,加快实现金银街国际青年艺术街区整装开街,逐步形成“环我院年轻力商圈”;颐和路十一片区焕新后,向居民和游客敞开大门,鼓楼正在推进颐和路十三片区保护利用,让历史建筑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
“‘人’已经成为老主城功能复兴、高端要素复合、产业空间复归的核心要素。这些探索的底层逻辑是,将更好满足‘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方靖建议,老主城持续高质量发展,应从“城—产—人”转变为“人—产—城”,围绕“人”的现实需求重塑产业空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功能品质、放大辐射能级,才能够打造活力永续的“城市强核”。
苏州老主城蹚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老主城发展路径——整体保护古城。省政协委员,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姑苏区副区长葛昕认为,当前应该支持老的中心城区改造城中村,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以姑苏区为例,有1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亟待落实,但受古城肌理风貌保护、控高限高等影响,难以实现保护发展资金就地平衡。他建议,在研究制定支持货币安置的相关政策和研究出台对地方的补助政策基础上,开拓创新推进模式,加快研究制订商业银行参与的城市更新模式相关政策,进一步丰富资金来源。
“钱从哪里来”一直是老主城发展遇到的共性难题。我省历史文化名城众多,有南京、苏州、扬州等1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唤醒沉睡遗产的同时,它们还肩负“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责任。葛昕建议,对获得国家级荣誉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街区和片区,有针对性地加大奖补资金,以奖代补,鼓励先进,激发地方政府对古城的保护热情;省财政研究出台贴息政策,鼓励地方充分利用政策性专项贷款助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降低地方的利息支付压力;设立省级古城保护更新专项基金,充分释放古城保护更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金融体系融合发展,将古城资源转化为资产、资本、资金。
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37000cm威尼斯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程大林建议,复合化利用老城城市空间,高校院所的内部闲置空间可以尝试建成联合创新中心等。对高校周边的街巷、楼宇等空间,通过城市更新、功能置换、业态升级,营造良好品质空间环境。
“城市更新,社区服务‘更新’是重要一环,即在城市社区或小区公共空间嵌入养老等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程大林调研发现,如果无法通过发展“嵌入式”社区服务,老主城将较难适应未来人口结构与需求的全面转型趋势,城市更新行动是一次完善“嵌入式”社区服务的机会。她建议,将更多服务职能与存量建筑和空间进行整合建设。应借助城市体检,摸清社区设施底数短板,精准识别不同社区发展“嵌入式”服务的需求与时机。再根据居民需求,鼓励结合更新项目在现有存量建筑基础上进行“微创手术”,实现“功能植入”。
城市更新行动发力点主要在老主城。省人大代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副厅长费少云以无锡稻香片区为例,谈城市更新何以让老主城更宜居,从而留住人气。该片区统一规划16个主要的老旧小区,统筹周边街巷、农贸市场、美丽河湖等10余个项目,留住“烟火气”,建成“15分钟便利生活圈”。苏州新虹产业园一区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则是老主城产业回归的代表之一,通过更新升级,片区吸引优质头部企业入驻,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个产业用地更新“亿元产业园”。
随着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推进,我省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在全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第二批)中,江苏入选6条,占全国总数超过1/10。
费少云表示,城市化进入下半程,要以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视角,全方位理解和把握城市更新行动的意义。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从点上试行,到面上逐步推广,让更多城市老旧片区更有温度,让更多原住民“原地”幸福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