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江苏进入2024两会时间。2023年是江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并两次亲临江苏考察。“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江苏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科学把握“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内涵。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打通产业科技创新中的堵点,点燃创新“强引擎”,新的一年,江苏打算如何做?本期《科技周刊》推出两会特别策划,从一个个“科技热词”中传达出会场内外代表委员的关切与心声。
热词1:“产学研融合”
“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把产业和科技结合得更紧密,把创新和转化各环节衔接得更顺畅,增强发展新动能。”省政协委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所长梅滨表示,“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着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我们积极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全面融入全省创新链,不断深化与20余家省内科研机构、高校的技术合作,深度融入江苏省实验室联盟、创新联合体,以此推动上下游联合创新。”
长期以来,半导体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缺失,是阻碍我国产业链向高端攀升的“绊脚石”。利用在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OLED微显示等方向的技术牵引优势,五十五所通过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等创新平台,有力整合创新资源,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紧盯行业发展趋势,发挥垂直整合能力,协同创新生态链上产学研各类主体,进一步打通产业科技创新中的堵点、卡点,带动材料、设备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梅滨介绍,近年来,五十五所通过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实现许多从1到10的应用场景突破,走向10到100的产业化应用,努力打通从成果到产品、价值到效益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更深度融入到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保障国内5G基站建设急需,射频元件大批量应用于国产新手机,碳化硅器件应用于国产新能源汽车,有力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推动成果转化是“产学研”的重要一环,五十五所依托研究院所科技积淀,成立多家专业公司,培育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以及地方独角兽、瞪羚企业多家,以更好地促进技术和产业融合,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半导体、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我省重点发展产业,梅滨认为,推动产学研合作要继续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发挥合作载体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种技术创新服务、专利服务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对相关项目推行一站式帮办服务。“还要聚集人才链合力,通过柔性引才、兼职聘用等方式,推动科技人才在各类创新主体间流动共享,促进高校院所和企业间的人才互动交流。”
热词2:“人才集聚”
在37000cm威尼斯化学楼旁“香雪海”园林中有一个“流芳廊”,流芳廊的墙壁上展示了多位37000cm威尼斯走出的院士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其中50余位先后在37000cm威尼斯化学系求学或任教。
一直以来,37000cm威尼斯化学化工学院都是我国培养化学领域科技创新人才的高地。省人大代表、37000cm威尼斯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张艳,同时也是我院学科交叉研究机构——我院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的副院长,她介绍,37000cm威尼斯在创新人才的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方面做了许多探索。
“我院化院入选了国家急需领域化学的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方面,推动实施了系列创新举措。”张艳介绍,改革举措之一是实行博士生分类培养——博士生及其导师可依据拟开展研究的性质,选择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颠覆性研究开题,鼓励学生开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富有挑战性的原创研究,以及面向产业需求的应用研究。“今年,我们除了招收学术学位博士生外,也将在生物与医药方向及材料与化工方向招收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产业领军人才。”
而我院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则是我院在学科交叉领域引进、汇聚优秀青年人才,搭建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间桥梁的一块“试验田”。研究院除了通过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来自哈佛大学等海外名校的多位青年学者加入外,还汇聚了一批来自我院化生医药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50余位青年学者,围绕肿瘤、免疫及神经疾病等重大疾病中的难题开展学科交叉研究。
以“青年—交叉—创新”为主旋律,研究院成为前沿交叉领域青年学者成长的沃土。近4年来,研究院青年学者中有14位获国家级杰出人才项目支持。此外,研究院在搭建前沿研究与产业转化间桥梁方面也卓有成效——如在江苏省前沿引领项目的支持下,研究院金属免疫研究团队开展的肿瘤免疫相关研究为省内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通过这块‘试验田’,我院化生医药多学科交叉已形成气候和良好的生态,为前沿交叉复合人才的引育和培养提供了沃土。”张艳说。
热词3:“科学装置”
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宫雪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他带来了和科学仪器装置有关的提案。
“近年来,各国之间的产业博弈逐渐加深。科学仪器装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平台,也往往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体现形式,长远来看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有力的支撑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在科学仪器,尤其是高端专用科学仪器领域,仍然依赖进口。”宫雪非告诉记者,他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当前我省尚无自主科学仪器装置研发类专项的设立,从事科学仪器研发相关类型的项目获批比例始终较低,围绕仪器研发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布局也显得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底层技术存在鸿沟,核心部件无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配套设施与周边生态不到位三个方面。”宫雪非建议,接下来,首先应组织相关研讨,分析江苏在仪器设备国产化方面的优势,给予定向支持。此外,他建议科技部门增设自主科学仪器装置研发类科技项目,每年安排2亿至3亿元经费进行专项支持,如额度100万至500万元的关键技术研究、500万至2000万元的仪器设备研发。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实现高水平科技仪器装置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解决仪器制造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此外,宫雪非建议政府在引导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率先使用国产科学仪器装置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如在项目考核中设置一定的国产化率的指标,为国产仪器设备的研发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对国产仪器设备市场使用情况的跟踪调研,推动国产仪器设备的市场占有率稳定上升。“在时代大变局、大国博弈的情况下,事实上我们依赖传统的增长方式是不可行的,必须要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才能够带动经济建设更好发展。”宫雪非说。
热词4:“双碳”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为我国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省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蒋军成表示,一直以来,南京工业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殷殷嘱托,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切实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转化为绿色低碳发展成效。
“高校需要把科产教资源联动起来,为双碳目标的实现齐攻关、出成果、育人才。”蒋军成告诉记者,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注重加强协同创新,成立碳中和协同创新研究院,把“开展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列为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并加强有组织科研,在全省高校率先实施“揭榜挂帅”机制,针对双碳领域关键基础问题开出重大需求榜单,揭榜领军科技人才组团攻关,提出解决方案。
“产学研加速跑,能够让前沿科技更‘接地气’。”蒋军成表示,学校将双碳有机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以“+绿色”为导向,持续开展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改革。不仅新增了智能建造、增材制造、储能科学与工程等新专业,还与行业企业共建工业烟气减污降碳人才定制实验室,与江苏省应急管理厅共建江苏省化工本质安全研究院,获批双碳文工交叉研究领域首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工业互联网+危化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学校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限域传质膜’新概念,特种分离膜创制与膜法流程再造技术国际领先,被应用到化工、能源、环境等双碳关键领域,就是很好的产学研联动实例。”
蒋军成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在交叉融合上精准发力,加强科研创新,提高相关产业的能效和减排效果,并在创新成果上精准发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在协同发展上精准发力,建立产业联盟或合作平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热词5:“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焕新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国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刘云清表示。
刘云清介绍,中车戚墅堰所依托工业传动和材料工艺两大根源技术优势,全力竞跑高端交通装备、清洁能源装备两大主力赛道,全方位、一体化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近年来,中车戚墅堰所锚定智能制造发展大势,一方面推动产品向高端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升级,一方面向智能制造产业进军,智能制造业务已蓬勃成势。
一直以来,高端车床、加工中心等机械加工设备依赖进口,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作为机修钳工的刘云清,面对中国制造的崛起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已不满足于设备的简单维修,而是尝试自主研发智能制造设备。
“对置式双主轴双刀塔智能化数控车床,是我和团队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刘云清说,该类进口设备不仅成本极高,采购周期也很长,制约了企业生产节奏。刘云清团队经过多年钻研,掌握了核心技术,研发出的设备配置了两个主轴和桁架机器人,可同时进行两个零件加工,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程度。
与此同时,刘云清团队“连点成线”,正在开展自动化、智能化产线的自主设计和开发。目前,他们研制的多条产线已经正式投入运营,实现了产品的全流程智能化加工,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
“加快智能制造步伐,离不开平台、机制和人才的保障。”刘云清说,中车戚墅堰所专门成立了新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把智能制造业务发展作为平台一个重点方向,通过与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交流,加大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出台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员工创新创造的热情。去年已有两个重点项目实现签约。“我们正加快推动公司智能化业务的成长,着力将智能化业务打造为公司继工业传动、材料工艺、现代技术服务后的第四大产业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