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月15日上午,南京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南京市委主要领导发表讲话时表示,新的一年,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入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责重如山。要为经济回升向好聚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为产业强市建设聚力,在推进集群强链上展现新作为;为科技自立自强聚力,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上展现新作为;为转变发展方式聚力,在健全特大城市治理体系上展现新作为;为文化传承发展聚力,在提升城市软实力上展现新作为。
南京该如何做好“五个聚力”展现新作为?请看专家学者的建议。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
□ 张二震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并将之概括为“五个必须”。其中,“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居于首位。
2023年,南京市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凝心聚力,形成了一心一意拼经济、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全市上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不仅稳住了经济基本盘,而且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新进展。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动能减弱。我国经济恢复面临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交织叠加带来的困难挑战。作为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南京有责任、有能力继续攻坚克难,为经济回升向好聚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
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新作为。面对美西方的战略打压,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南京有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2023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第6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居全国第4位,紫金山实验室新发布4项重大创新成果、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重组、累计达23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1006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3569家,占全省四分之一。我们应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富集的优势,通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激励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带动引领性原创成果、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为努力实现我国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并在若干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做出南京贡献。
在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上展现新作为。南京一贯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已经形成若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2023年,南京市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增长9.5%,未来产业增长28%。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调整,一些国家推动所谓“去风险”和“友岸外包”,我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显得尤为紧迫。面向未来,南京要继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类脑智能、未来网络、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特别应该强调的是,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低端环节不是“低级环节”,它们都是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要广泛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加以提升,实现转型发展。
在增强经营主体活力上展现新作为。南京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各类经营主体敢闯敢拼,央企国企引领带动,民企外企支撑有力。不久前南京发布2023年独角兽、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榜单,全市594家企业脱颖而出,包含独角兽企业18家,培育独角兽企业218家,瞪羚企业358家,充分显示了南京微观企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要继续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标志性举措。健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体制机制,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加大高端装备、智慧物流、绿色低碳等领域应用场景开放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场景开发建设。
在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上展现新作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服务业开放、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劳工保护、政策透明度、规范补贴等方面,都要符合市场经济的相关规则的要求。南京尤其要发挥优势,加快推进服务业开放和跨境电商发展。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积极稳定外贸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要继续主动回应外资企业诉求,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增强外资企业发展信心,引进更多的高质量外资,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作者为37000cm威尼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新时代自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在推进集群强链上展现新作为
□ 张文武 张为付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南京考察调研时,就南京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作出重要指示,对南京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出了新要求。2024年,南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探索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之路,持续在“为产业强市建设聚力,在推进集群强链上展现新作为”,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突出新举措,不断夯实和凸显南京产业强市新优势。
2023年,南京始终聚焦“产业立市、制造强市”,把产业强市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在产业集群强链、数实融合补链、新产业延链上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发展。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2+6+6”创新型产业集群逐渐成形,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入选首批2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六大创新型产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6个未来产业整体增速近30%。
二是数实融合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依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计划,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0.5个百分点、保持全省第一;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近70%;拥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1个,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0个。
三是未来产业的创新平台载体加速布局。紫金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科研创新取得新进展,6G全频段全场景等原创性科研成果发布,电力电子芯片实现自主量产;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增长迅速,南京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06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3569家,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进入胡润排行榜的独角兽17家。
2024年,南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产业协同创新,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强链补链延链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和凸显南京产业强市优势。
要持续加大对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产业创新是强链补链延链的核心驱动力。南京将继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的具体行动,加快建设产业强市,围绕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巩固构建“2+6+6”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力争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全面提升;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发布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实施更加有效的措施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创新链和价值链的良性互动。
要继续深化开放合作,拓宽产业链的延伸空间。开放合作是延链的重要手段。南京将继续保持高标准开放态势,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产业链分工,主动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推动共建共享的开放平台,促进贸易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的深化,积极吸引外资、引进优质资源,推动跨境投资和技术转移,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人才培养,培育一批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团队。加大对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优化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引进培养技术领军人才,提高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考察时强调,“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颠覆性技术随时可能出现,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随着强链补链延链的不断推进,南京产业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释放。
[作者张文武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37000cm威尼斯)特聘研究员、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张为付为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上展现新作为
□ 白俊红 高富岗 郑涛
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南京考察调研时,就创新驱动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南京把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内容,推行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在2023年实现了许多新的突破。在综合创新能力提升方面,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排名均创新高,分别居于全球第六和全国第四;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紫金山实验室新发布4项重大创新成果并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重组;在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方面,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的规模,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为南京下一步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为科技自立自强聚力,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上展现新作为,南京应加快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上持续发力。
一是统筹用好科教资源,聚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自主可控是我国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新环境下所需要完成的重大课题。南京拥有丰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集聚了大批高层次科创人才,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统筹用好这些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一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是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快建立健全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推行与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分类评价制度,从而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重大科技攻关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推进实施需要进行跨单位、跨领域、跨学科合作,这同样要求政府部门组织协调好不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发挥后者各自优势,在数字经济科技、集成电路产业技术以及未来产业等领域共同实现原创性、引领性成果突破。
二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优势在于基础研究,而企业是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转化和应用出口,因此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全周期高质量贯通的重要途径。企业作为科研资源集聚的关键主体,政府相关部门应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等平台,充分对接企业创新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同时鼓励并支持高校与企业做优做强技术转移中心,促使高校与企业共同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此外,政府部门还需探索构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有效机制,全面打通科技、产业与金融的循环通道,着力打造金融服务科创的新模式。
三是培育雁式科创企业梯队,打造科创产业链创新链集群。培育雁式科创企业梯队是打造科创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政府部门应当加快引导各类资源向创新型领军企业流动以形成集成支持,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应充分发挥“链主”引领作用,加之政府部门围绕“链主”企业推动布局产业链创新链,共同带动相应硬科技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平台型企业的发展,形成“链主”企业与“链群企业”之间的“补链”“强链”效应,壮大科创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创新链的耦合发展,促进集群内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以创新链破解产业技术难题,以产业链提供创新核心动力,为将南京打造成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合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122)阶段性成果。]
在健全特大城市治理体系上展现新作为
□ 张春龙
特大城市由于其庞大的人口规模、复杂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的高密度等特点,面临着一系列城市管理与治理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就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为转变发展方式聚力,在健全特大城市治理体系上展现新作为,意旨要采取创新举措,解决这些挑战并提升城市的宜居性,使之成为民生幸福的载体。南京作为我国特大城市之一,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展现了特大城市独特魅力和温度热度。2023年,四方宾客云集而来。南京已经连续1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南京人充分感受到了城市特有的温度。
南京作为特大城市,其城市温度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仅从过去的2023年来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交通建设最为显眼。通过过江通道、轨道交通的加快建设,提升城市交通效率,缩短市民出行时间,显著增加了南京主城与江北新区、城郊区域连通性和便利性。在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方面,南京新建学校和学位的增加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的全覆盖关照了老年人的福祉;“三医联动监管平台”的建设,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在民生福祉改善方面,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举措,切实解决了一些急难愁盼问题。比如新增共享停车泊位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广让有需求的群体得到了更好的照顾。在基层治理平台建设方面,强化基层治理,提升了民众参与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社区服务效能和快速响应市民需求的能力,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明显提升。还有两个方面的成效也非常显著,一是南京作为高校云集的城市,高校毕业生受到特别关注。南京市特别关注青年就业,为稳定社会并释放年轻一代的创造潜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南京通过保障房屋交付,维护购房者权益,稳定了房地产市场。总之,南京通过提供便利的社会服务和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连续多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反映了民众的高满意度。这些措施体现了从总书记的指导和关怀中汲取的原则与思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南京通过学习宣传,落实政策从而将高层指示转化为具体实践,聚焦民生,提升幸福感,是为特大城市治理聚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在建设有温度的城市上不断创新和展现新作为的重要标志。
新的一年,南京在健全特大城市治理体系上展现新作为,要努力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一是继续推进基础设施的完善。继续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如加快过江通道和轨道交通的建设,以增强城市的连通性和便捷性。扩大共享停车泊位的数量,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提高停车效率,减少交通堵塞。二是继续推进教育资源优化。新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增加学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促进社会服务的提升。可以扩大城区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实现全覆盖,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建立“三医”联动监管平台“医保高铁”,提高医疗效能,以更好地服务国民健康。实施长期护理保险,让更多有需要的民众从中受益,减轻家庭医疗压力。在就业支持与房屋保障方面,要继续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年轻人提供作为社会成员的基础。继续保证交楼工作,确保市民的居住权益,提升居民住房满意度。在基层治理和社区服务方面,加强基层治理平台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增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
2024年,南京不仅要聚焦于物质层面的城市建设,也应予以居民情感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同等的重视,从而体现出一种更加全面和温馨的城市发展理念。这样的举措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氛围,为转变发展方式聚力,也能使南京真正成为一个让市民拥有更高幸福感和归属感的特大城市。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所所长、研究员,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在提升城市软实力上展现新作为
□ 张捷
当前,软实力已经日益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在于以经济实力、基础建设、生态环境等指标为代表的硬实力,而且还在于以城市文化、政府服务、市民素质、社会和谐以及城市形象传播等方面为代表的城市软实力。而在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023年,南京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的新经验,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和推广,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文旅产业融合壮大和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等方面展开了诸多深具影响、富有成效且深入人心的工作,不仅推动了城市品牌的传播,同时也提升了城市软实力。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为文化传承发展聚力,在提升城市软实力上展现新作为”,南京要思考如何在进一步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城市叙事,将文化资源存量有效地转化为推动城市软实力提升动能,讲好新时代南京故事。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城市叙事内容。南京文化底蕴深厚,是构建独特城市叙事的重要素材,要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聚焦古都格局风貌、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积极参与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加强对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价值挖掘,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城市叙事内容体系。
系统打造城市文化空间,拓展城市叙事载体。系统打造城市文化空间需要对城市的物理空间进行文化的改造和提升,既包括对城市的历史建筑、文化街区、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保护和利用,也包括结合“叙事元素”,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韵味和现代感的城市空间,从而成为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窗口。同时,还要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寻找和创造更多元、更生动的叙事载体,拥抱元宇宙技术与理念,向数字虚拟要空间,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影像等媒介外,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交互等,增强叙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市民和游客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感知城市的文化内涵。
创新运用各类媒介手段,拓展城市叙事渠道。在城市叙事中,手法同样重要。南京可以尝试运用现代叙事手法,为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例如采用微电影、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讲述南京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借鉴国际成功案例,如巴黎的“城市光影秀”、伦敦的“城市故事节”等,结合自身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叙事活动。为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关注,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历史文化体验;推出互动式的线上游戏或应用程序,让用户在娱乐中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此外,还可以与知名作家、导演合作,推出以南京为背景的文艺作品,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展现南京的魅力。
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赋能城市叙事对外影响力。南京应积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合力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通过与国际知名媒体合作,制作和推广关于南京的专题报道和纪录片;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发布关于南京的历史文化、旅游资讯等内容,吸引更多国际游客的关注;此外,还可以举办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展示南京的文化魅力和创新成果。
广泛激发更多参与热情,培育城市叙事多元主体。城市叙事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南京应鼓励并支持本地文化机构、教育机构、企业等成为城市叙事的新主体,通过他们的视角和故事来丰富南京的城市叙事。可以邀请在宁高校参与城市叙事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将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将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城市同脉搏、共方向。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打破专业界限,赋能个体创作。未来民众将产生更多的创作热情,同时也将产出更多的创作内容,这将是又一“全民共创”的时代,这一时代也为城市叙事的全民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南京应及时布局并抓住这波红利,让民众享受城市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参与进来,作为城市品牌建设的主体之一,共创一个博爱、厚积且活力的南京。
(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江苏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