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一秒,新街口,人声鼎沸,再展百年商圈魅力,为南京吸粉无数。
在这个全世界都陷入欢腾的跨年夜,南京新街口再次登上热搜,网友口中“仿佛上亿人在这里迎接新年”为南京赚取了最多的“流量”。
此后3天,位于新街口商圈的德基广场、中央商场、南京新百、金鹰新街口店合计实现销售额6.1亿元,同比增长25.6%。
很快,南京老城鼓楼又传出好消息:预计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每平方公里实现近38亿元的经济产出,大展老城实力。
跨入新的一年,长期被空间、配套等限制的老城展现出种种喜人迹象。一度被认为不再是发展主战场的南京老城,被寄望“再中心化”。重振老城雄风,重回中心地位,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流量怎么变留量?
如果从人流量看,其实南京老城从未离开“中心”地位。无论是近在眼前的跨年夜,还是此前的国庆假期,或者春天看花的浪潮,放眼南京城乡,最多的人还是在几大老城区。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和钟山风景区接待游客量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三位。
位于玄武区北部的常发广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城市综合体每到傍晚或者双休、假期,总是人头攒动。在上一轮大型综合体占据老城核心地段后,大量小规模综合体接踵而来,因能满足周边居民需求而稳健发展。
外地人喜爱的南京City walk,绝大多数还是在老城区。不要说新街口、鸡鸣寺、夫子庙、老门东这些声名远扬的南京代名词,这两年来好像南京随便哪条路一不小心都能出名。上海路,汇集着外文图书店、特色咖啡店、小酒吧、面包房等业态,感受百年前大文豪们的小资生活;颐和路,成片的民国建筑群每天游客无数……
旧街老巷,小店小铺,那是经过多少年“长”出来的城市,处处跃动着古都的风韵。
老城不只有“古旧”。就在近日,第五届秦淮硅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开赛,共征集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6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相关单位的312个项目参赛。这个“最南京”的老城区一样能吸引到最年轻、最充满活力的新人类一起来从事最具创造性的活动。
无论是人流,还是创新活动,城市悠久的过去不是减分项而是加分项。南京先后启动多轮大规模棚户区改造,数十万户居民离开老城迁入新城新区。焕新的老城需要新居民。
新一代年轻人似乎偏爱老城。
南京城区的一位区长撰文写道,“当前,以‘人’为核心的新生产要素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而中心城区的地位、功能和配套更加契合现代社会‘人’的需求。中心城区只有把‘人—产—城’作为发展的底层逻辑,更加突出‘人’的核心作用,将更好满足‘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走好‘再中心化’之路,持续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发展老城,南京具有比其他城市更独特的优势条件。相对于其他城市较早“跳出老城”谋篇布局,南京一直到本世纪初才开始全面“跳出明城墙”发展新城新区,虽然在城市扩张上相对较慢,但南京老城也因此积攒了更厚实的家底,其中就包括教育、医疗的不断优化。当前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城市的核心吸引力正在从“生产要素集聚”转向“生活要素集聚”,高水平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是南京老城短期搬不走、拆不散的显性优势,成为老城振兴最强王牌。
从流量到留量,关键在产业。玄武重点发展商务商贸,秦淮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10.4%,鼓楼要打造国内领先的超高清显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并做优“智改数转”解决方案供应商集群。
城市需要几个中心?
无论是发展哪种产业,形成集聚才有更好的效益,才能有竞争力。中心往往意味着资源集聚,一座城市,一座特大城市能容纳几个城市中心?
人随产业走。本世纪初以来,南京主城先后共出现三轮“空心化”现象:第一轮是大型工业企业搬离,第二轮是高校院所主校(院)区搬离,第3轮是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软件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企业搬离。
不光是南京,全国的主要城市乃至全球著名城市,大多经历过主城去中心化的阶段。在传统制造业带动城市化发展阶段,制造业对于土地空间需求较大,作为区域发展引擎的工业企业,受到中心地区土地资源的制约,外迁到郊区,极大地带动了郊区次中心的发展。随之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城区发展的动力更多来自服务业。南京秦淮、玄武和鼓楼等主城区的服务业占比都超过90%。
2016年,巴黎实施构建“新大巴黎都市区”计划,所谓“新大巴黎都市区”,是相对于“大巴黎都市区”而言。原有的“大巴黎都市区”面积达到1.2万平方公里,而“新大巴黎都市区”面积只有814平方公里,600多万人口。改革用意很明显,即集聚发展,在一个更为集中高效的区域,优化提升巴黎的全球竞争力。巴黎大都市区呈现出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又回到“再主中心”的发展趋势。
不光是巴黎,伦敦也正呈现再城市化趋势。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伦敦经历了持续30年的逆城市化阶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伦敦都市区又出现人口快速增长状态,到2018年,内伦敦人口比上世纪90年代增长了130多万。
在南京,4个区面积总共259.62平方公里,实际服务413.28万人(大数据统计的1月13日的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相对巴黎和伦敦,包含了南京老城的四大主城区人口密度更高,发展理应更为集聚。
纵观2023年南京重要招引项目,老城中心城区出手不凡。希尔顿大中华区财务共享中心项目花落秦淮。这一财务共享中心未来将通过数字化赋能大中华区所有希尔顿门店,并可能逐步覆盖日本及澳洲等亚太区酒店。总投资30亿元的国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玄武徐庄高新区,这是近年来央企在南京布局的首个产业类二级总部。华润数科在南京鼓楼区成立其华东区域总部及全国研发中心……老城是热锅热灶好做饭。
经济承压前行,不少行业进入存量时代,地方招商引资内卷加剧。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要提升南京作为东部中心城市的能级,提升主城能级尤为重要,提升主城能级就要有推动几大城区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战略谋划。南京四大中心城区,资源禀赋相近,不仅面临项目迁往新城新区的压力,中心城区之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200平方公里的主城空间不仅要避免产业空心化,更要实现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这是增强城市能级的重要课题。
“更新”如何成“刷新”?
向城市更新要高质量发展,南京几大城区始终攻坚克难。
位于新街口的扬子大厦,去年前10月就实现税收1亿元。这座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大楼于2019年实施更新,通过收购、租赁、置换等方式,将分散产权集中归拢,按甲级写字楼的标准改造,于2021年重新投用,受到市场追捧。
新街口的商务楼宇兴起于上世纪最后10年和本世纪前10年,二三十年的楼龄绝大多数楼宇跟不上现代商务的办公需求。秦淮区、鼓楼区大力推动楼宇改造出新,为商贸商务发展腾出空间。
受工业、校园外迁影响,老城不同程度出现“空心化”现象,老校区、老所区、老厂区、老园区大量闲置,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迁走的项目疏散主城职能的同时,也让出了空间,为老城提质升级留出了空间。
在曾经大仓库、老工厂集聚的南京城北,玄武区规划建设红山新城,释放超过1340亩土地资源,新建载体超过410万平方米,吸引产业投资超过500亿元,明确数字经济作为主导产业,已聚集数字经济企业500余家。
鼓楼着力盘活存量空间,实现载体更新焕新,更好顺应资源要素向主城回归,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优质生态和良好环境。曾经的战斗机制造厂变身为红创Park(红山科技创新工厂),承载了无数外来人来宁记忆的汉中门老汽车站,在停运12年后完成出新改造,公共老建筑被导入了产业新要素,这里将建设成数字医疗创新园区。
老城更新远不止是空间和载体焕新。37000cm威尼斯首开“寻根性办学”新模式,本科新生报到后全部入住老校区——鼓楼校区。大学生一涌入,周边街巷又“活”过来了,政府辅之以特色街巷改造,一度只是沉入记忆的地段重新成为年轻人津津乐道的好去处。
南京多年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更新,仅2023年就改造老旧小区101个,房屋932幢,涉及居民3.52万户。
无论是厂房改造,还是小区出新,带来的不是物质载体外在观感的改变,而是内在功用的提级刷新。不是因为旧了就要更新,而是因为有更好的用途才需要刷新,这个用途可以是完善居民生活配套、产业回归、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总之,是为了城市强身健体,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