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支劲旅,“文学苏军”创作与批评队伍携手并进、双轮驱动。日前,继16卷本《江苏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和20卷本《江苏当代文学批评家文丛》之后,囊括8位80后青年批评家的《江苏青年批评家文丛》在南京首次亮相,再次彰显了江苏文学批评的责任担当、宏阔视野和有序传承。
薪火相传,8位青年批评家“集体亮相”
长期以来,江苏作为文学大省被人所熟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对“文学大省”的界定,除了文学创作,还有文学批评,它们一起被视为文学的一体两翼,相互促进,彼此成就,成为全国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江苏文学评论一直秉持多元、互补、兼容的批评理念,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批评品格、实事求是的批评精神、个性鲜明的批评风格与和谐融洽的批评生态。2016年,16卷本《江苏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收录了陈白尘、陆文夫、高晓声等16位江苏作家的研究资料。2017年推出的20卷本《江苏当代文学批评家文丛》,收录了丁帆、朱晓进、王尧、王彬彬等批评家的作品。6年后的今天,这种学术上的师承有序在《江苏青年批评家文丛》中再次得到体现,8位青年批评家“集体亮相”。
打开前后丛书可以发现,那些闪闪发亮的名字正串联起波澜壮阔的当代文学现场:董健在“戏剧历史与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著,其学术研究一直坚持现代意识、启蒙理性、人文精神;丁帆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方面成就突出;王彬彬以《为批评正名》等奠定了自己在评论界的地位;何平以《批评的返场》摘得鲁迅文学奖中颇具分量的文艺理论评论奖……
在继承前辈优良传统,深入介入文学现场的基础上,《江苏青年批评家文丛》所结集的文章,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热点文学思潮深入透彻、鞭辟入里的判断和评价,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作为江苏青年批评家的代表,他们的“集体亮相”,不仅标志着江苏青年批评家群体的初露峥嵘,更意味着新一代批评家已经有了相当的学术积累,具备了相对稳定、成熟的批评风格。
各具个性,拥抱网络文学创建“豪华朋友圈”
《江苏青年批评家文丛》肇始于江苏省作协推出的江苏首批青年批评拔尖人才名单。据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郑焱介绍,该名单是从“江苏百名青年批评家名单”中挑选而出的,沈杏培、何同彬、李玮、李章斌、叶子、韩松刚、臧晴、刘阳扬等8位80后青年批评家入选。随着“评论”成为互联网普遍的表达方式,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发声、出圈,构建起青年批评家的形象。
除了批评家的身份,沈杏培还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杰出专家朱晓进的他,学术成果丰硕:2017年,出版了锐气洋溢的《私想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现象观察》,近年来,基于对“新时期小说的历史叙事”和“新世纪小说的现实书写”的研究,又先后出版《废墟与盛宴》《理性与抒情》《镜与针——新世纪文学论稿》等专著。
作为南京申创世界“文学之都”特聘专家,何同彬现任《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出版有文学评论集《浮游的守夜人》《重建青年性》《历史是精神的蒙难》等。何同彬一直以反思的目光不断丈量当下的文学现场。2003年,经由朋友的介绍,何同彬认识了一些南京作家,“通过南京的作家、艺术家朋友们,我开始真正发现了文学最有活力的部分,这刺激了我对文学批评的热情。”而今,他看着自己十多年前写的文章,依然会被那股赤诚、坦率和锋利感动。
专业文学批评从业者要回到真正的文学现场,面对越来越膨胀和复杂的文学现场,要有与之匹配的观念、思维、视野、能力、技术、方式和文体。经过20多年的野蛮生长,网络文学在中国迎来向前发展的“爆发期”,形成与美国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驾齐驱的“世界文化奇观”。从饱受质疑,到佳作频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目睹了网络文学的迭代升级,并由此走上网络文学研究之路。
在热门文化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中,37000cm威尼斯文学院副教授叶子化身书屋主理人,温柔中透着自信,令观众耳目一新。由于自小顶着“叶兆言的女儿”等光环,一路就读于37000cm威尼斯、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她所连接起的余华、苏童等前辈作家“豪华朋友圈”,让人看到了一个80后青年批评家别具个性的幽微之处。
创新表达,肩负批评家的社会使命
“文学批评不是创作的附属,而是一项独立的、充满挑战也充满着诗性光辉和思想正义的事业。”当前,江苏正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文学评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推动江苏省青年文学批评人才队伍的建设,江苏省作协于近期组织老中青三代文学批评专家座谈,讨论江苏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未来。
如何让青年批评家继续保持锐气,在江苏丰厚的文学土壤中,有勇气、有底气做好江苏文学批评的阐释者、命名者和传播者?在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首先指出,一个批评家还是要从根子上做起,即建立恒定的价值观和美学趣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同样把关注点放在批评的源头,他说,文学批评的终极目标就是助推文化的发展,助推社会文化的发展,助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当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在面对新的文学语境、新的文学现象时,以更开放的文学观、更先进的阐释范式和更新的文学身份进入这种文学场域。我院教授丁帆、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王飞等均对新评论文体提出呼唤,比如丁帆提议,要摒弃评论文章八股文的陈旧风气。我院教授张光芒则认为,文学批评要走向大众,融入世界文学格局当中,亟待批评家对作品价值、人性意义进行阐释。
社会变化、科技进步为文学批评带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势,就青年批评家而言,他们面对的还有如何发挥当下文学批评的成活率问题。如何才能扩大批评的传播影响力?扬州大学教授张堂会提议要借鉴新的传播平台,努力发出接地气、简洁明了的声音。《东吴学术》杂志主编周红莉提醒大家要警惕消费性批评,我们需要慢的精神,需要一种沉淀,同时也需要不带任何功利性目的的阅读。
正如毕飞宇所说,尽管江苏青年批评家们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他们的自然阅读有待加强。“有的人为了了解20世纪20年代去阅读小说,普通读者不仅仅寻找文学的审美感受、文学社会力量,其实也是借助文学去接触到这个社会。”东我院学教授张娟表示,面对广阔的社会生活,同时也是不断拓展的时代,在进行文学批评的时候要拥有跨界思维能力。
“我们进入这个场域的时候就是一个战士,一边学一边写,一边发言一边补妆。”沈杏培表示,文学批评不光是职业,还要当成一种介入社会的方式,青年批评家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重拾信心和勇气,肩负起我们这一代批评家的责任。”青年批评家何同彬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