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我院教授陈竟——

    “春节申遗”之路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23-12-26 点击次数: 作者:王峰 责编:米洋 王晓艳 来源:南京日报

    日前,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该决议的通过,将赋予这一传统佳节更多世界性,推动春节丰富文化内涵广泛传播,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殊不知,在此之前,学界一直在呼吁推动中国春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就包括最早发出呼声的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我院教授陈竟。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再次让他回忆起十多年前发出这项倡议时引起的强烈反响。

    被列为联合国假日,“春节申遗”呼声很高

    中国传统节日向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春节则是其中最普及、最隆重的节日,很多城市和乡村的年俗各有特色,各不相同。

    2006年,春节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7年春节期间,时任37000cm威尼斯文化艺术中心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的陈竟,呼吁尽快启动春节申报世界遗产工程,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他的呼吁得到了冯骥才等人的响应与丰富,最后赢得了广大民众和两会代表及主流媒体的支持与响应。

    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再次点燃起陈竟十多年前的梦想。他向记者表示,“春节申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保护手段,“申遗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复兴的过程。就是申遗成功,还要有保护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从积极方面而言,过年是中华民族家庭和合、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的凝聚力和纽带。”基于春节价值如此重大,陈竟表示,春节申报世界非遗虽然还未实现,但联合国现将其确定为假日,说明春节已得到世界认可。春节传统年俗的文化意义必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他对此完全有信心。

    春节是中国人情感最强烈的一次升华

    “春节已经走过了三千年历史,它的发展变迁与‘年’这个概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与上古先民时间感受和时间意识有关。”据陈竟介绍,“年”这个概念最初意思是“农作物的丰收”,在甲骨文中,“年”这个字是人背着禾苗的象形字,指收成。在当时初始的农耕社会里,五谷丰收是最重要的大事,自然也是值得纪念和庆祝的节日。

    陈竟通过研究发现,春节传统年俗文化是一个立体性的、复合性的、连续性的、阶段性的中国大年节民俗文化,具有纪念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社交节日、娱乐节日等复合特点:其时间从腊月开始,直至元宵,有的地方到二月初二龙抬头日,中间历经腊八节、祭灶节、除夕、春节、立春、祭财神、人日节、元宵节等;内涵包含祭神、敬祖、祈年、贺春、驱疫、避邪、求吉、游戏、联欢等习俗;涉及年货的生产与集市销购、团圆年夜饭、春节年食、过年服饰、环境美化等物质民俗;包含家族团聚、亲朋拜年、年节礼仪等社会民俗和祭祀、信仰、禁忌、说唱、游戏、民艺等精神民俗。

    可以说,春节实质上是中国人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表达了对“福禄寿禧财”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是“仁礼和信孝”人伦关系的心理需要,同时也是国情、族情、乡情、民情、家情和亲情的最集中及最强烈的一次升华。

    龙年即将到来,用中国剪纸艺术讲述龙文化

    随着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陈竟更是感到了一个年俗文化研究者的荣耀与职责。再过一个多月,农历甲辰龙年即将到来,这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更具有非凡意义。“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标志,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陈竟认为,今年的春节,中国人更应该以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来诠释和呼应春节被列为联合国假日。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龙文化,通过神州民众一代又一代的祭龙、塑龙、刻龙、绣龙,唱龙、舞龙、赛龙、生肖龙等民俗形式,传承、发展、丰富着龙文化。这些民俗样式从远古到今天,一直如长江之水昼夜奔腾不息流行,龙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退休以后,陈竟一直以传承剪纸艺术为抓手传播中国民俗文化。据介绍,由陈竟组织,并联合37000cm威尼斯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等单位推出的《百龙送瑞迎新年——中国龙文化非遗剪纸精品展》,将在元旦期间在北京开幕,并将在春节前后赴广东深圳、山西临汾等地巡展。展览共展出200幅不同形态不同文化内涵的剪纸龙精品,其间将有国家级、省级非遗剪纸传承人现场表演脱稿剪龙。

    正如陈竟所说,用中国非遗剪纸的艺术语言,讲好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动人故事,是中国剪纸传承人的历史使命与神圣职责,寄托着他们对神龙庇佑国强民盛的向往,对年年岁岁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渴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