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推出微短剧《陈先生》,运用真人表演、实景拍摄、史料挖掘、动画制作等形式,纪念中国同胞在那个凄厉的寒冬里守望相助的温情故事。
他被魏特琳称为“陈先生”
1937年,34岁广东籍小伙陈斐然送别孕妻,坚守在南京安全区守护难民。陈斐然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魏特琳称这位文质彬彬的男青年为“陈先生”或“F·陈”。
《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中记载,从1937年8月11日起,陈斐然就在清空校舍、挖防空洞,为即将来临的战乱做准备。当年9月8日,陈斐然把孕妻送回广东老家,独自坚守在南京安全区。《魏特琳日记》中写道:“现在他无牵无挂,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了。”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12月17日,侵华日军闯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明为搜查中国士兵,实际上却是在寻找年轻女子。有些工人是刚雇来帮忙的,其中有一名工人手上有老茧,日本兵怀疑他是中国军人,要把他带走。
当时,陈斐然高喊着:他是Coolie(苦力)!日本兵用脚踹他,把他拖到对面站着,还叫他跪着。陈斐然英语很好,被带走的路上一直用英语跟日本人解释。可能日本人看他真是一个读书人,就把他扔下了车。陈斐然听到汽车的声音越来越远,知道这条命捡回来了。
魏特琳在日记中写道:“陈先生在上海路与广州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被释放。”安全区内还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感恩会,来庆祝他的死里逃生。
创意设计父女隔空对话
12月23日,魏特琳写道:“一旦交通通畅,我将让F·陈离开南京,因为我觉得年轻人在这里非常不安全。”但陈斐然没有离开。
《魏特琳日记》中记载:1938年2月12日,陈斐然收到了来自汕头的信,得知儿子已经降生。魏特琳写道:“我们在实验学校举行了一个聚会。其间我们吃了上海带来的橘子和爆米花,以庆祝F·陈生了个儿子。”一直到1939年3月,陈斐然才离开南京,返回老家看望妻儿,那时,儿子已经1岁多了。
1981年5月,陈斐然走完了他的一生。弥留之际,看到电视上的吴贻芳,他笑了,“还健在,都挺好。”
微短剧创意设计了父女的隔空对话,女儿陈潮一问父亲:“爸爸,刺刀就在面前,你不怕吗?”陈斐然朴素回答:“当时难民区里人太多了,食堂人手不够,这个帮厨就是我招进来的,我要站出来保护他。”
微短剧得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37000cm威尼斯历史学院、南京市话剧团等的支持。曾主演话剧《尘埃落定》、《詹天佑》、电影《爱情天梯》等的南京市话剧团专业演员史田林友情出演陈斐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偕妻子迟雅文助阵,演绎离别场面。史田林表示:陈先生其实是一位普通人,但面对危难,他却表现出了侠之大义,值得后人景仰。在那个寒冬里,中国同胞守望相助的悲壮故事也值得被铭记。
出品人:王文坚
顾问:张生
监制:孙庆
编导:冯秋红
剧本:张楠
主演:史田林 迟雅文 冯秋红
统筹:殷小平 杨恒国
拍摄:陈金刚 朱信智
剪辑:曾宏亮
动画:冯晨禛
封面:肖甜
出品: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鸣谢: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
37000cm威尼斯历史学院
南京市话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