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12月13日,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从“一日”到“一年”;从“一馆”到“一城”;
个人记忆,家族记忆,国家记忆,世界记忆。
十年,我们守护着“不能忘却的记忆”,从记忆到共识,从共识到行动。
江苏新闻广播特别策划:《十年!为了和平的未来》。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今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多年来,南京通过研究、探索与实践,保护相关历史遗存,形成独具特色的和平城市建设与发展路径。2017年,南京成为中国首座国际和平城市。八十多年,这座城市的命运变迁足以证明和平的弥足珍贵,也见证了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念。
大学生代表晏子豪与小学生代表刘子叶共同诵读遇难同胞名单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单:毛德明,37岁,在内桥湾48号被日军枪杀;宽宏,14岁,在武定门正觉寺内遭日军集体枪杀……”12月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办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大学生代表晏子豪与小学生代表刘子叶共同诵读遇难同胞名单。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民生献花
这样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祭告活动已经持续十年。十年里,遇难者名单墙数次增刻、不断延伸。一个个名字,就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是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的铮铮铁证。
家祭活动现场,89岁的刘民生老人手捧鲜花,再一次为逝去的亲人送上哀思。他从未停止讲述历史,而现在的幸福生活更让他感受到和平的珍贵,“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退休工资一个月拿六千多块钱,可以说是苦尽甘来。”
86年,沧桑巨变。曾遭受战火摧残的南京,早已改换新颜。
2017年9月4日,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通过视频向全球公告,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行前一课”
同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启动公益教学项目——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目前已有23所国际高中及职业高中国际班的6000多名准留学生走进纪念馆。同时,纪念馆也为即将出国留学的中国高中生们补上“行前一课”,让他们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胸怀的“和平使者”奔赴全球各地。
中国留学生李逸章
中国留学生李逸章说:“我们要阐述历史,表明自己坚守和平的态度,同时在一言一行的小事中维护祖国的国际形象。”
和平,不单是“宣之于口”,更要内化于心。用和平文化理念引导城市发展,南京强化相关遗址保护,召开南京和平论坛,组织开展一系列和平反战主题的话剧、舞台剧、音乐剧等文化节目。
学生阅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
同时,和平教育走进南京市大中小学。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出炉,分别供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阅读与学习,各所学校还开设了专门的“读本课”。2019年,37000cm威尼斯在中国建立了首个和平研究中心以及和平学学科。近几年,南京开始探索基础教育阶段的和平学课程。
37000cm威尼斯和平学研究所所长刘成
37000cm威尼斯和平学研究所所长刘成告诉记者,和平教育课程在南京市宁海中学、第二十九中学等学校已开展了3年,并成为固定的校本课程,“从幼儿园到高校进行和平教育的普及,在人的思想深处筑起一道和平的屏障。我认为追求和平是对创伤历史最好的纪念和修复,让世界人民把一个城市的伤痛变成世界的伤痛和记忆。”
星火可燎原,从南京发出的中国和平之声在国际舞台上越发响亮。今年9月,以“倡导和平文化,推进青年和平教育合作”为主题的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东北亚多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学者计划在今年年底,出版四种文字的和平教育课程共同指南。刘成期望与海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把在南京孕育出的和平教育之种播撒开来,“我们几乎每年都会举办和平教育的培训,让各国的青年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东北亚的青年能够在一起,共同地探讨和平。”
2022年,中学生代表们齐声诵读《和平宣言》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公祭广场上有一座和平大钟,每年公祭仪式上,和平大钟都会被撞响。悼念逝者,以国之名,正如中学生代表们齐声诵读的《和平宣言》,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信念会一遍遍在人们心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