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独家】一个美国青年的金陵寻访

    发布时间:2023-12-12 点击次数: 作者:沈峥嵘 责编:米洋 王晓艳 来源:交汇点新闻

    “天气晴朗,但是很冷。上午10时,斯迈思和里格斯先生来访,在我的办公室与两位农民进行了商谈……”

    “这位里格斯先生就是我的曾外祖父,他当年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之一。”今年2月,美国青年林奎(克里斯·汉金)来到南京留学,一个月前,他在阅读《魏特琳日记》时竟读到了自己曾外祖父查尔斯·里格斯的名字,勾起了他少年时的记忆。循着明妮·魏特琳女士的叙述线索,林奎在南京展开了他的寻访之旅。

    “就在我读书的这座校园,他曾保护过许多人”

    林奎在我院校园读《魏特琳日记》

    林奎是37000cm威尼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留学生。中学时,他曾听家人提起过曾外祖父的故事。“曾外祖父曾是金陵大学的美籍教授,就是现在37000cm威尼斯的前身。他的中文名字是林查理,所以我给自己起了中文名‘林奎’。”

    林奎说他的寻访其实早在2018年就开始了。当时在西北工业大学任外教的他,趁寒假陪父母来南京旅行,第一次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们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竟然看到了曾外祖父的照片,非常激动。后来我把我和曾外祖父合影的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我的很多学生留言说被我曾外祖父的故事感动了。从那以后,我开始关心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想更多地了解他在那段历史中经历的故事。”林奎说。

    最近,林奎在读《魏特琳日记》,不止一次地看到了曾外祖父的名字。在1938年3月28日的日记里,魏特琳写道:“你们中曾来金大礼堂的人,现在见了这个地方一定会大吃一惊,南面一半堆着成麻袋的麦子,足有看台那么高;北面一大半堆着成麻袋的大米和面粉。门廊里有两台机器忙着碾麦子,以便日后供给粥厂或出售给难民。这些麦子是里格斯和索恩用了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星期,为难民‘偷’来的。”

    林奎这才知道,自己经常路过的学校礼堂,竟然有着曾外祖父如此感人的故事。“在这里,他曾保护过很多人。”

    林奎把他在南京的发现告诉了美国家中的姨祖母。“姨祖母是查尔斯·里格斯的二女儿,在南京出生,今年94岁。姨祖母很激动,在她收藏的一些老物件中找到了一封曾外祖父在1938年1月15日写给曾外祖母的信。”林奎说,那封信里,曾外祖父描述了“过去一个月”日军的种种暴行,信中写道:“100页纸也写不完的,或者再多的语言都不可能完全告诉你这期间我们所经历的恐怖和野蛮行径……”

    林奎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凝望曾外祖父查尔斯·里格斯的照片

    林奎又一次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魏特琳的雕像前驻足,读到拉贝写下的那句“魏特琳就像抱窝的老母鸡带着小鸡那样保护着她们(难民)!”感慨良多,他仰头凝望着曾外祖父的照片,许久。

    林奎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和平广场凝望和平女神像

    林奎说:“无论是魏特琳,还是我的曾外祖父查尔斯·里格斯,所有那些帮助过难民的外国人,都是对这个世界付诸善意的人,这是非常令人钦佩的。这是我们家族的骄傲。”

    “遇见”魏特琳,“看见”南京大屠杀历史

    南京大屠杀期间,作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代理校长的明妮·魏特琳女士依托学院里的难民营,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妇女儿童免遭日军蹂躏。读了《魏特琳日记》,林奎觉得他应该去看看魏特琳工作了18年的地方。

    “南京师范大学其实离我很近。在随园校区校门口,南师大学生刘畅告诉我,魏特琳当年就是在这里多次阻拦日本兵,尽力驱赶他们。魏特琳还让我曾外祖父等外籍男士晚上住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门口附近,保护学校里的难民。”林奎说。

    12月初,林奎去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址)寻访那天,天气晴朗而温暖,金黄的银杏叶随风飘落。真是个好天气!他想起,1937年的那个冬天,魏特琳常常会在日记里谈论“好天气”。南京沦陷前,阴雨天是好天气,因为下雨,日军的飞机就不会来轰炸;而南京沦陷后,魏特琳总盼着出太阳,睡在走廊上的人才不会被冻着。

    “《魏特琳日记》里写道,1937年12月17日的下午,大量妇女难民涌入校园,由于接纳不下,魏特琳与金陵大学联系,争取到一个宿舍来安置妇女儿童。由于担心沿途被日军侵扰,魏特琳始终走在妇女队伍的前面。她真的很勇敢!”林奎说。

    林奎在南京师范大学100号楼的阁楼寻访

    在随园校区的100号楼里,林奎在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副院长杨素萍的带领下参观了阁楼、地下室等处。推开阁楼的门,历史扑面而来。“南京大屠杀期间,年轻的女孩子们担心被日本兵抓走,只能躲在阁楼和地下室,一听到脚步声就心惊胆战。”杨素萍一度哽咽,“100号楼一楼这些有茶座的隔间,曾经是给学校里的女孩子谈恋爱的地方,魏特琳经常在不远处的办公室坐着,说是给学生们掌掌眼。但南京沦陷后,这里住满了打地铺的难民。”杨素萍说。

    杨素萍告诉林奎,当年的文科楼,就是现在的300号楼,楼梯下面当时也住满了人,还曾有婴儿诞生。“我难以想象一个新的生命在如此狭小的地方诞生。”林奎说。

    林奎在拜访许传音的后人

    当年发生在这座校园的故事不断给林奎带来震撼。为了了解更多故事,林奎去拜访了也在《魏特琳日记》里出现的许传音的后人。许传音曾外孙女张庆告诉林奎,许传音当年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持安全区难民的住房安排工作,而查尔斯·里格斯当年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住房专员,“他们两个应该认识的。”张庆说。

    临走时,张庆的母亲、许传音的孙女许以眉老人向林奎赠送了她亲手编织的幸运福袋,林奎立即表示要把其中一个寄给他的美国家人。

    “对保护过他们的国际友人,这座城市从未停止感恩”

    “在南京,历史仍然鲜活。这里的人们对魏特琳的印象非常深刻,仅仅只是提起她,就不禁落泪。” 12月6日,林奎与远在美国的魏特琳侄孙女辛迪·魏特琳进行了视频通话,告诉她南京人民对魏特琳的怀念和感恩。

    “如果你读过她的信、她的日记以及一切,就会发现中国确实是她的家。那是她最舒服自如的地方。”辛迪·魏特琳回答说。

    2002年12月,南京师范大学里竖起了魏特琳的铜像,魏特琳又回到了她深爱着的那片校园。林奎站在魏特琳塑像前,轻轻念着纪念碑上的字:“永生金陵、金陵永生!” 刘畅告诉他,前些天,有一批南京人从这里出发,经拉贝故居、鼓楼医院、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旧址,以徒步形式缅怀和纪念在至暗时刻帮助过南京人的20多位国际义士。“这项‘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自2016年以来已经进行了7次。”刘畅说。

    林奎还拜访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张教授对我曾外祖父的故事非常熟悉。他告诉我,曾外祖父在南京大屠杀前夕,主要负责难民住房的安排,南京大屠杀期间,他更多的是负责难民粮食的筹集与运输工作。”林奎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有学者想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故事、研究他们的影响,这令我非常感动。”

    寻访中,林奎深深感受到,对魏特琳、对他的曾外祖父以及所有保护过中国难民的国际友人,南京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从未停止感恩。当年那些国际友人的名字经常被南京人提起,当年那段残酷的历史也正在被国际上更多的人了解。林奎说,他想告诉魏特琳、告诉曾外祖父,现在的南京很美,现在的中国也发生了巨变。

    “我也将继续我的寻找和讲述。”林奎说。

    出品:沈峥嵘

    监制:廖卉

    策划:付岩岩

    统筹:钱盈盈

    视频:周天琦 高鑫 蒋楚嫣

    剪辑:刘畅方达

    美编:郑玲玲